|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 ·企业年金的概念研究 | 第14-16页 |
| ·企业年金的投资策略研究 | 第16-17页 |
| ·企业年金的投资风险研究 | 第17-19页 |
| ·企业年金的投资回报研究 | 第19-20页 |
| ·文献述评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 第22-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方案设计 | 第22-24页 |
| ·研究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 第24-26页 |
| ·研究重点 | 第24页 |
| ·研究难点 | 第24页 |
| ·解决方案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回报效应的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 ·年金基金积累规模不断加大 | 第26页 |
| ·年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 第26-27页 |
| ·行业企业已基本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 | 第27-28页 |
| ·新《办法》给年金市场注入了一定活力 | 第28-29页 |
|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主要不足 | 第29-32页 |
| ·我国企业年金多种投资运营模式并存 | 第29-30页 |
| ·投资资产配置低效 | 第30页 |
| ·投资回报不稳定、回报率低 | 第30-32页 |
| ·投资回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 第32页 |
|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 ·管理机制的缺失和不完善 | 第32-33页 |
| ·企业自身执行力不够 | 第33-34页 |
| ·企业年金投资运营专业人才的缺乏 | 第34页 |
| ·投资渠道狭窄、年金资产配置低效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机理与相关因素分析 | 第36-44页 |
|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机理 | 第36-40页 |
| ·企业年金的筹集和支付方式 | 第36-38页 |
| ·企业年金的管理模式 | 第38-39页 |
| ·企业年金的实施方式 | 第39-40页 |
| ·企业年金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40页 |
| ·与我国企业年金投资回报效应相关的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 ·与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相关联的宏观因素 | 第40-41页 |
| ·与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相关联的微观因素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构建企业年金投资回报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4-69页 |
|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44-45页 |
|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 第44页 |
|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44-45页 |
| ·企业年金投资回报效应的建模准备 | 第45-47页 |
| ·建模目的 | 第45-46页 |
| ·前提假设 | 第46页 |
| ·建模相关的因素 | 第46-47页 |
| ·与企业年金投资回报效应相关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分析 | 第47-65页 |
| ·与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相关的各要素分析 | 第47-58页 |
| ·与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相关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58-59页 |
| ·与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相关的因果关系图及其反馈回路 | 第59-62页 |
| ·与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相关的原因树分析 | 第62-65页 |
| ·建立企业年金投资回报效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65-69页 |
| ·流图 | 第65-66页 |
| ·方程 | 第66-69页 |
| 第五章 企业年金投资回报率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9页 |
| ·初值选取与参数设置 | 第69页 |
| ·仿真与结果 | 第69-72页 |
| ·情景分析 | 第72-75页 |
| ·灵敏度分析 | 第75-79页 |
| 第六章 优化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79-84页 |
| ·合理配置年金基金,优化投资比重 | 第79-80页 |
| ·开发新的投资产品,提高年金资产的配置效率 | 第80-81页 |
| ·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提高企业年金的参保率 | 第81-82页 |
| ·培养针对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 第82页 |
| ·完善企业年金的管理机制 | 第82-8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研究结论 | 第84页 |
| ·研究贡献 | 第84-85页 |
|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