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附图目录 | 第10-12页 |
附表目录 | 第12-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旱灾对我国的影响 | 第16-17页 |
·山地丘陵区旱灾特点及影响 | 第17-18页 |
·山地丘陵区旱灾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旱灾成灾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旱灾与山地丘陵区贫困关系研究 | 第21-23页 |
·农业旱灾监测技术研究 | 第23-25页 |
·农业旱灾预警技术研究 | 第25-28页 |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山地丘陵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第28页 |
·旱灾监测技术研究 | 第28页 |
·旱灾预警技术研究 | 第28页 |
·研究方案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0-4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0-34页 |
·武陵山区概况 | 第30-31页 |
·清江流域概况 | 第31-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3S”技术 | 第34-35页 |
·水文模型模拟 | 第35页 |
·数理统计 | 第35-36页 |
·随机过程分析 | 第36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6-40页 |
·MODIS数据 | 第37页 |
·气象数据 | 第37-39页 |
·基础地理数据 | 第39页 |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山地丘陵区气象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第41-68页 |
·气候条件分析 | 第41-50页 |
·降水分布特征 | 第41-48页 |
·温度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基础地理状况分析 | 第50-56页 |
·土地利用 | 第50-53页 |
·土壤 | 第53-56页 |
·干旱特征评价方法 | 第56-58页 |
·干旱特征评价指标 | 第56页 |
·季节干旱频率 | 第56-57页 |
·旱灾危害度指数 | 第57-58页 |
·旱灾特征分析 | 第58-66页 |
·不同季节干旱等级区域分布 | 第58-64页 |
·不同季节旱灾危害度分析 | 第64-66页 |
·年尺度旱灾危害度分析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山地丘陵区旱灾监测技术研究 | 第68-83页 |
·旱灾表征指标 | 第68-71页 |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 第68-69页 |
·综合干旱指数 | 第69-70页 |
·标准化降水指数 | 第70-71页 |
·综合干旱指数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分析 | 第71-72页 |
·综合干旱指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与标准化降水指数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山地丘陵区旱灾监测模式研究与应用 | 第74-82页 |
·模式框架设计 | 第74-75页 |
·模式构建方法 | 第75-80页 |
·应用分析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山地丘陵区旱灾预警技术研究 | 第83-98页 |
·基于马尔可夫链预警模式建立理论研究 | 第83-86页 |
·马尔可夫链 | 第84-85页 |
·指标分级方法 | 第85页 |
·加权马尔可夫链预测思想及步骤 | 第85-86页 |
·预警模式适用性分析 | 第86-91页 |
·山地丘陵区旱灾预警模式研究与应用 | 第91-97页 |
·模式框架设计 | 第91-92页 |
·模式构建方法 | 第92-96页 |
·应用分析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流域尺度旱灾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 第98-120页 |
·SWAT水文模型引入背景 | 第98-100页 |
·模型基本结构 | 第98-99页 |
·关于水文评估 | 第99-100页 |
·基于SWAT模型的数据库建立 | 第100-103页 |
·DEM数据 | 第100页 |
·土地利用数据 | 第100-102页 |
·土壤数据 | 第102-103页 |
·气象数据 | 第103页 |
·基于SWAT构建清江流域水文模型 | 第103-110页 |
·子流域划分 | 第104-106页 |
·SWAT模型率定与验证 | 第106-110页 |
·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尺度旱灾监测研究 | 第110-113页 |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 第110-111页 |
·应用分析 | 第111-113页 |
·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尺度旱灾预警研究 | 第113-119页 |
·流程图 | 第113-114页 |
·旱灾预警指数 | 第114-115页 |
·应用分析 | 第115-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21页 |
·存在不足及今后研究展望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