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论文

论抗日战争四次襄阳会战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导论第10-21页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第10-13页
     ·选题的原因第10-11页
     ·选题的意义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第13-15页
     ·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第15-16页
     ·目前研究的不足第16-17页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7-18页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7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8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21页
     ·关于“襄阳”的概念第19页
     ·关于“会战”的概念第19-21页
第2章 第一次襄阳会战第21-34页
   ·战前概况第21-23页
     ·日军的战略企图和兵力部署第21-23页
     ·国军的攻势防御和兵力部署第23页
   ·会战经过第23-27页
     ·第一阶段:日军两翼包抄的完成第24-25页
     ·第二阶段:国军成功向外线转移第25-26页
     ·第三阶段:国军的外线反攻作战第26-27页
   ·会战评价第27-34页
     ·会战结果分析第27-28页
     ·国军战略取胜,战术失败的原因第28-32页
     ·日军战略失败,战术取胜的原因第32-33页
     ·第一次襄阳会战的意义及影响第33-34页
第3章 第二次襄阳会战第34-40页
   ·战前概况第34-35页
   ·会战经过第35-37页
   ·会战评价第37-40页
第4章 第三次襄阳会战第40-55页
   ·战前概况第40-42页
     ·日军的战略目标及兵力部署第40-41页
     ·国军的战略目标及兵力部署第41-42页
   ·会战经过第42-49页
     ·第一阶段:日军三路合围枣阳第42-44页
     ·第二阶段:国军外线反攻作战第44-46页
     ·第三阶段:日军大举反攻,再占襄东第46页
     ·第四阶段:日军对“襄西作战”的准备第46-47页
     ·第五阶段:日军渡河攻陷襄阳、宜昌第47-49页
   ·会战评价第49-55页
     ·国军战略战术得失第49-53页
     ·第三次襄阳会战的意义及影响第53-55页
第5章 第四次襄阳会战第55-68页
   ·战前概况第55-58页
     ·日军的战略部署第56-57页
     ·国军的战略部署第57-58页
   ·会战经过第58-63页
     ·襄北阻击战第58-59页
     ·老河口保卫战第59-61页
     ·襄南阻击战第61-63页
   ·会战评价第63-68页
     ·日军的“不败而败”第63-65页
     ·国军的“不胜而胜”第65-68页
第6章 四次襄阳会战的地位、意义及其经验第68-82页
   ·襄阳地区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第68-72页
   ·四次襄阳会战对全国抗战的影响第72-75页
   ·四次襄阳会战的历史意义第75-78页
   ·四次襄阳会战的宝贵经验第78-82页
结束语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90-91页
附录第91-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下一篇:近代武汉旅游业兴起和繁荣原因探析(1861-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