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缘起 | 第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7-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性分析 | 第14-19页 |
| ·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概括 | 第14-15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 第15-19页 |
| ·生活化 | 第16页 |
| ·时代性 | 第16-18页 |
| ·实践性 | 第18-19页 |
|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成就 | 第19-24页 |
| ·环境建设 | 第19-20页 |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环境 | 第19-20页 |
| ·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 第20页 |
| ·内容建设 | 第20-22页 |
| ·树立了共同社会理想 | 第21页 |
| ·统一了共同奋斗目标 | 第21-22页 |
| ·宣传沟通机制建设 | 第22-24页 |
| ·构建了广泛的宣传机制 | 第22页 |
| ·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22-24页 |
|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问题 | 第24-32页 |
| ·大众接受和输出的不对等 | 第24-26页 |
| ·个体需要与认知的不对等 | 第24-25页 |
| ·个体继承与社会基础的不对等 | 第25-26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积累不足 | 第26-29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再次补充不足 | 第27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聚合不明显 | 第27-29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附加值有待提高 | 第29-32页 |
| ·体制建设不到位 | 第29-30页 |
| ·专业性人才匮乏 | 第30-32页 |
|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 | 第32-38页 |
| ·概念创新 | 第32-34页 |
| ·理论借鉴 | 第32-33页 |
| ·实践借鉴 | 第33-34页 |
| ·价值定位 | 第34-35页 |
| ·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 | 第34-35页 |
|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 第35页 |
| ·发展展望 | 第35-38页 |
| ·结合时代要求的发展 | 第35-36页 |
| ·注重理论宣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附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