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3页 |
·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及特点 | 第9-10页 |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机制 | 第10-12页 |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与预防 | 第12页 |
·中医经络学上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中医经络学概述 | 第12-13页 |
·中医经络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机制解释 | 第13-14页 |
·基于中医经络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与预防 | 第14-16页 |
·基于经络电学特性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电生理概述 | 第16-17页 |
·经络电学概述 | 第17-18页 |
·经络电学的活性氧自由基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基于活性氧自由经络电学的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讨论 | 第19-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以及创新特色 | 第21-23页 |
·本课题的探讨内容 | 第21-22页 |
·本课题的意义与特色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3-33页 |
·志愿者血压、心率的测量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测量的时间选择 | 第23页 |
·血压、心率的测量方法 | 第23页 |
·血压分组标准 | 第23-24页 |
·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穴位电势差的测量方法 | 第24-30页 |
·原发性高血压组志愿者信息 | 第24页 |
·选穴范围 | 第24-29页 |
·穴位的电检方法 | 第29-30页 |
·正常人群相关穴位电势差的测量测量方法 | 第30页 |
·正常组志愿者信息 | 第30页 |
·穴位的电检方法 | 第30页 |
·选穴范围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观测的指标和方法 | 第30页 |
·原发性高血压干预实验穴位电势差检测点筛选 | 第30-31页 |
·原发性高血压干预实验按摩方法 | 第31-33页 |
·按摩穴位的选择 | 第31页 |
·按摩霜剂选择 | 第31页 |
·按摩方法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3-96页 |
·原发性高血压组的相关穴位电势差结果 | 第33-53页 |
·手厥阴心包经 | 第33-35页 |
·手少阴心经 | 第35-36页 |
·手太阴肺经 | 第36-38页 |
·手阳明大肠经 | 第38-40页 |
·手太阳小肠经 | 第40-41页 |
·手少阳三焦经 | 第41-43页 |
·足太阳膀胱经 | 第43-45页 |
·足少阴肾经 | 第45-46页 |
·足太阴脾经 | 第46-48页 |
·足厥阴肝经 | 第48-50页 |
·足阳明胃经 | 第50-52页 |
·足少阳胆经 | 第52-53页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十二经络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电势差值范围及分布特点 | 第53-54页 |
·稳定性 | 第54-55页 |
·两侧的差异性 | 第55页 |
·个体的差异性 | 第55页 |
·其他特性 | 第55页 |
·常组的相关穴位电势差结果 | 第55-77页 |
·手厥阴心包经 | 第56-58页 |
·手少阴心经 | 第58-60页 |
·手太阴肺经 | 第60-62页 |
·手阳明大肠经 | 第62-63页 |
·手太阳小肠经 | 第63-65页 |
·手少阳三焦经 | 第65-67页 |
·足太阳膀胱经 | 第67-68页 |
·足少阴肾经 | 第68-70页 |
·足太阴脾经 | 第70-71页 |
·足厥阴肝经 | 第71-73页 |
·足阳明胃经 | 第73-75页 |
·足少阳胆经 | 第75-77页 |
·正常人群十二经络小结与讨论 | 第77-78页 |
·电势差值范围及分布特点 | 第77页 |
·稳定性 | 第77-78页 |
·两侧的差异性 | 第78页 |
·个体的差异性 | 第78页 |
·其他特性 | 第78页 |
·正常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穴位间电势差对比结果讨论 | 第78-83页 |
·按摩实验穴位电势差测量点的筛选 | 第78-81页 |
·穴位组合电势差范围对比结果与讨论 | 第81-82页 |
·经络波动性的结果与讨论 | 第82-83页 |
·经络的个体差异性对比结果与讨论 | 第83页 |
·按摩足三里、内关探讨血压变化与电势差关系的结果与讨论 | 第83-96页 |
·志愿者基本信息 | 第84页 |
·病症的变化结果与讨论 | 第84-85页 |
·相关穴位间电势差的变化结果与讨论 | 第85-88页 |
·下巨虚—内庭电势差变化结果与讨论 | 第85-86页 |
·阳陵泉—地五会电势差变化结果与讨论 | 第86-88页 |
·血压、心率指标的变化结果与讨论 | 第88-92页 |
·穴位电势差与血压、心率变化的关系小结 | 第92-9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1页 |
·常组和EH组穴位组合电势差的总结 | 第96-98页 |
·正常组和EH组穴位电势差值范围的总结 | 第96页 |
·正常组和EH组穴位电势差分布规律的总结 | 第96页 |
·常组和EH组的相关经络总体稳定性的总结 | 第96-97页 |
·常组和EH组的左右两侧总体稳定性的总结 | 第97页 |
·正常组和EH组的穴位组合稳定性的总结 | 第97页 |
·正常组和EH组穴位双侧差异性的总结 | 第97-98页 |
·正常组和EH组穴位电势差个体差异性的总结 | 第98页 |
·按摩足三里和内关的实验总结 | 第98-100页 |
·按摩对EH志愿者的病症的影响 | 第98页 |
·按摩对下巨虚—内庭电势差的影响 | 第98-99页 |
·按摩对阳陵泉—地五会电势差的影响 | 第99页 |
·按摩对EH志愿者血压、心率的影响 | 第99页 |
·EH志愿者下巨虚—内庭电势差变化对其血压的影响 | 第99页 |
·EH志愿者阳陵泉—地五会电势差变化对其血压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附录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