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8-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碳水化合物 | 第8-9页 |
| ·植物激素 | 第9-12页 |
| ·组织培养 | 第12-13页 |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15页 |
| 第2章 一种多花黑麦草组培快繁方法研究 | 第15-23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试验材料 | 第15-16页 |
| ·黑麦草品种 | 第15页 |
|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 ·化学试剂 | 第15-16页 |
| ·培养基 | 第16页 |
| ·试验方法 | 第16-19页 |
| ·制备培养基 | 第16页 |
| ·种子发芽培养 | 第16-17页 |
| ·丛生芽培养 | 第17-18页 |
| ·生根培养 | 第18页 |
| ·无菌苗的移栽 | 第18页 |
| ·试验结果统计方法 | 第18-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 ·0.1% HgCl_2不同消毒时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19页 |
| ·不同部位诱导黑麦草丛生芽的结果 | 第19-20页 |
| ·生长调节剂对黑麦草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20-21页 |
| ·讨论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细胞分裂素调控的不同茬高黑麦草再生机制研究 | 第23-40页 |
| ·引言 | 第23-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 ·试验设计 | 第24-27页 |
| ·测量指标及方法 | 第27-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遮光条件下不同茬高对黑麦草再生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半遮光条件下不同茬高对黑麦草再生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茬高对黑麦草再生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35页 |
| ·讨论 | 第35-38页 |
| ·遮光下的叶再生 | 第36页 |
| ·相对再生指数和生物量 | 第36-37页 |
| ·细胞分裂素由根向叶的输送 | 第37-38页 |
| ·生长素和赤霉素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4章 生长素诱导的叶根信号传递对黑麦草再生的影响 | 第40-47页 |
| ·引言 | 第40-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 ·测量指标及方法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不同浓度外源 IAA、TIBA 对黑麦草再生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 第43页 |
| ·外源 IAA、TIBA 对黑麦草再生叶片生物量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讨论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