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1-14页 |
1. 选题的依据 | 第11-12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 国内现状 | 第14-15页 |
2. 国外现状 | 第15页 |
3. 存在不足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 第16-1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论文创新点 | 第16-18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特征和理论依据 | 第18-26页 |
(一) 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 | 第18-19页 |
1. 社会责任感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涵义 | 第19页 |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 第19-23页 |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特征 | 第21-23页 |
(三) 大学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 | 第23-24页 |
2.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和责任关系的理论 | 第24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 第24-25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 | 第25-26页 |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42页 |
(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1. 国家民族责任感淡漠 | 第27-28页 |
2. 社会责任感缺失 | 第28-29页 |
3. 家庭责任意识匮乏 | 第29-30页 |
4. 自我责任感不强 | 第30-31页 |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特点 | 第31-34页 |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利己性 | 第31-33页 |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矛盾性 | 第33-34页 |
(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1. 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 第34-35页 |
2. 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相对不足 | 第35-39页 |
3. 家庭对社会责任教育的忽视 | 第39-40页 |
4.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 | 第40-42页 |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对策 | 第42-53页 |
(一) 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培育机制 | 第42-43页 |
1. 加强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引领机制 | 第42-43页 |
2. 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管理 | 第43页 |
(二) 优化社会责任感培育环境 | 第43-45页 |
1. 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44页 |
2. 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 第44-45页 |
3. 强化家庭的责任感熏陶 | 第45页 |
(三) 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 | 第45-47页 |
(四) 社会实践结合榜样示范 | 第47-50页 |
1. 建设示范型实践教育基地 | 第48页 |
2. 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展实践教育 | 第48-49页 |
3. 实现朋辈指引共同发展 | 第49-50页 |
(五) 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自我教育 | 第50-53页 |
1. 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 | 第50-51页 |
2. 树立正确内化意识,养成外化习惯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