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废轮胎资源化利用概述 | 第10-15页 |
| ·废轮胎的产生及带来的问题 | 第10-12页 |
| ·废轮胎资源化利用途径 | 第12-13页 |
| ·废轮胎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煤焦油加工概述 | 第15-18页 |
| ·煤焦油的产生及性质 | 第15-16页 |
| ·煤焦油加工进展 | 第16-18页 |
|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方法 | 第21-35页 |
| ·实验原料与分析 | 第21-24页 |
|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案 | 第26-28页 |
| ·热解实验流程 | 第26-27页 |
| ·热解炭脱灰降硫实验流程 | 第27-28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35页 |
| ·热重分析 | 第28页 |
| ·热解油和炭黑FT-IR官能团分析 | 第28-29页 |
| ·热解油GC-MS成分分析 | 第29页 |
| ·热解油色度和安定性分析 | 第29-34页 |
| ·炭黑总硫含量分析 | 第34页 |
| ·炭黑表面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煤焦油与废轮胎共热解工艺研究 | 第35-55页 |
| ·煤焦油与废轮胎共热解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5-45页 |
| ·煤焦油对废轮胎溶胀预处理研究 | 第35-39页 |
| ·废轮胎与煤焦油单纯热解特性研究 | 第39-40页 |
| ·温度对共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未溶胀预处理废轮胎与煤焦油直接混合共热解特性研究 | 第41-42页 |
| ·废轮胎溶胀程度对共热解产物收率的影响 | 第42-45页 |
| ·热解油分析 | 第45-54页 |
| ·热解油馏程分析 | 第45-46页 |
| ·热解油色度和安定性分析 | 第46-48页 |
| ·热解油FT-IR分析 | 第48-49页 |
| ·热解油GC-MS成分分析 | 第49-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热解炭脱灰降硫工艺研究 | 第55-72页 |
| ·热解炭脱灰降硫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5-65页 |
| ·不同酸对酸洗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 ·盐酸浓度对酸洗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液固比对酸洗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搅拌转速和搅拌时间对酸洗效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 ·温度对酸洗效果的影响 | 第60页 |
| ·粒径对酸洗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 ·酸液循环次数对酸洗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正交实验 | 第62-65页 |
| ·炭黑产品特性分析 | 第65-71页 |
| ·炭黑理化性质分析 | 第66页 |
| ·炭黑中总硫测定 | 第66-67页 |
| ·炭黑表面观察 | 第67-69页 |
| ·炭黑FT-IR分析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废轮胎溶胀机理及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72-84页 |
| ·废轮胎的溶胀机理 | 第72-78页 |
| ·分子模拟环境 | 第74-75页 |
| ·溶解度参数的模拟计算 | 第75-76页 |
| ·扩散系数的模拟计算 | 第76-78页 |
| ·溶胀预处理后废轮胎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78-83页 |
| ·热解的TG/DTG曲线分析 | 第79-81页 |
| ·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81-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