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9-14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9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9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9-13页 |
(一)治疗方法 | 第9-10页 |
(二)观察指标 | 第10-13页 |
六、统计学处理 | 第13-14页 |
研究结果 | 第14-18页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第14页 |
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分析 | 第14-15页 |
三、胃电图改善情况 | 第15-16页 |
四、胃泌素、生长抑素治疗前后变化 | 第16-17页 |
五、不良反应 | 第17-18页 |
讨论 | 第18-38页 |
一、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认识 | 第18-20页 |
(一)病名的认识 | 第18-19页 |
(二)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9-20页 |
二、从肾、脾、胃、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理论研究 | 第20-24页 |
(一)肾、脾、胃、肝相关病理生理表现 | 第20-23页 |
(二)经络循行与肾、肝、脾、胃的关系 | 第23-24页 |
三、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古代及现代用药规律的研究 | 第24-25页 |
(一)方法 | 第24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4页 |
(三)参考标准 | 第24页 |
(四)统计结果 | 第24-25页 |
(五)结果分析 | 第25页 |
四、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病因病机学研究 | 第25-26页 |
五、功能性消化不良(FD) 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26-30页 |
(一)胃肠动力异常 | 第27页 |
(二)内脏感觉异常 | 第27-28页 |
(三)胃肠激素水平变化 | 第28-29页 |
(四)社会心理因素 | 第29页 |
(五)其他因素 | 第29-30页 |
(六)现代医学治疗 | 第30页 |
六、方药分析 | 第30-35页 |
(一)方药组成 | 第30页 |
(二)组方分析 | 第30-33页 |
(三)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3-35页 |
七、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 第35-38页 |
(一)疗效分析 | 第35页 |
(二)机理探讨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综述 | 第4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