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乡村旅游的界定 | 第13-14页 |
1.2.2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 | 第14-15页 |
1.2.3 乡村休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乡村旅游产品与参与研究 | 第16-17页 |
1.2.5 乡村旅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17页 |
1.2.6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3.5 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21页 |
2.1.2 休闲农业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第22页 |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3 内江市市中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分析 | 第23-30页 |
3.1 综合区位条件 | 第23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3页 |
3.1.2 交通区位 | 第23页 |
3.1.3 旅游区位 | 第23页 |
3.2 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种类 | 第23-27页 |
3.2.1 自然与生态旅游资源 | 第24-25页 |
3.2.2 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 | 第25-26页 |
3.2.3 历史文化与宗教资源 | 第26-27页 |
3.3 市场与消费水平 | 第27-28页 |
3.3.1 周边外部区域市场 | 第27-28页 |
3.3.2 市中区自身市场 | 第28页 |
3.4 发展阶段 | 第28-30页 |
3.4.1 第一阶段:自发成长(1990-2008) | 第28页 |
3.4.2 第二阶段:快速增长(2009-2016) | 第28-29页 |
3.4.3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2017 至今) | 第29-30页 |
4 内江市市中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举措与成效 | 第30-40页 |
4.1 发展举措 | 第30-32页 |
4.1.1 明确发展战略 | 第30页 |
4.1.2 改善基础设施 | 第30页 |
4.1.3 依托重点项目 | 第30-31页 |
4.1.4 推动6+融合发展模式 | 第31-32页 |
4.2 发展成效 | 第32-37页 |
4.2.1 乡村旅游业规模不断增加 | 第32-33页 |
4.2.2 乡村旅游业对比各区县差异较大 | 第33-35页 |
4.2.3 乡村旅游业改善民生效果显著 | 第35页 |
4.2.4 乡村旅游业的类型多样 | 第35-37页 |
4.2.5 乡村旅游业从休闲观光向深度体验延伸 | 第37页 |
4.3 典型案例分析:川南大草原 | 第37-40页 |
4.3.1 基本情况 | 第37页 |
4.3.2 模式创新 | 第37-39页 |
4.3.3 建设效果 | 第39-40页 |
5 内江市市中区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 第40-46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1页 |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41-44页 |
5.2.1 方法选择 | 第41-43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5.3 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第44-45页 |
5.3.1 乡村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测度 | 第44页 |
5.3.2 乡村旅游竞争力关联度分析 | 第44-45页 |
5.4 市中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结论 | 第45-46页 |
6 内江市市中区乡村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50页 |
6.1 市场发育不成熟,产业总体规模小、优质项目较少 | 第46页 |
6.2 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政策匹配不精准、项目融资难 | 第46-47页 |
6.3 利益机制不完善,缺乏共享经济思维、农民参与性不足 | 第47页 |
6.4 项目规划不合理,主题定位不鲜明、同质性问题严重 | 第47-48页 |
6.5 缺乏统一区域性乡村旅游公共品牌、专业人才匮乏 | 第48-49页 |
6.6 缺乏四季型、全天候乡村旅游产品,淡旺季特征明显 | 第49-50页 |
7 内江市市中区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7.1 做好科学规划,统筹保护开发 | 第50页 |
7.2 做好要素保障,化解用地难题 | 第50页 |
7.3 错位互补发展,做大集群效应 | 第50-51页 |
7.4 注重品质提升,推动产业升级 | 第51页 |
7.5 构建农户参与,实现利益共享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