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4页 |
1 引言 | 第24-37页 |
·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24-26页 |
·选题理由 | 第24-25页 |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现状及反思 | 第26-36页 |
·国外立法状况 | 第26-27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国内学者对公示对抗主义的评价 | 第28-31页 |
·国内学者对物权形式主义的评价 | 第31-32页 |
·国内学者对债权形式主义的评价 | 第32-33页 |
·对我国学者评价的反思 | 第33-34页 |
·制度优劣的评价标准 | 第34-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比较研究方法 | 第36页 |
·概念与逻辑分析方法 | 第36页 |
·实证研究的方法 | 第36页 |
·法解释学方法 | 第36-37页 |
2 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的关系 | 第37-53页 |
·物权公示 | 第37-43页 |
·物权公示的概念及对象 | 第37-38页 |
·物权公示的目的 | 第38-39页 |
·物权公示的方式 | 第39-42页 |
·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 | 第42-43页 |
·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关系的法律调整模式 | 第43-48页 |
·物权变动 | 第43-44页 |
·物权变动模式 | 第44-46页 |
·物权公示效力模式 | 第46-47页 |
·物权变动模式与公示效力模式之关系 | 第47-48页 |
·我国的物权变动与公示效力模式 | 第48-53页 |
·物权法生效前的制度 | 第48-50页 |
·我国物权法所确立的制度 | 第50-53页 |
3 公示生效与公示对抗的效力内容分析 | 第53-82页 |
·决定力及其局限性 | 第53-64页 |
·交付、占有并无决定力 | 第53-54页 |
·登记生效不适用于非依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 | 第54-55页 |
·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不动产登记生效也有很多例外 | 第55-64页 |
·对抗力及其普遍性 | 第64-70页 |
·公示对抗与未公示不得对抗 | 第64-67页 |
·不登记不可对抗第三人的范围 | 第67-69页 |
·登记生效制下的对抗问题 | 第69-70页 |
·推定力 | 第70-74页 |
·占有的推定力 | 第70-71页 |
·不动产登记的推定力 | 第71-72页 |
·推定力的法律效果 | 第72-74页 |
·公信力 | 第74-80页 |
·公信力的构成要件 | 第74-75页 |
·绝对公信力与相对公信力 | 第75-76页 |
·公信力之立法 | 第76-78页 |
·公信力与善意取得 | 第78-80页 |
·各效力的相互关系 | 第80-82页 |
·决定力、对抗力与推定力 | 第80页 |
·决定力、对抗力与公信力 | 第80-82页 |
4 公示对抗与公示生效的逻辑与法理思考 | 第82-101页 |
·公示效力的逻辑思考 | 第82-89页 |
·逻辑起点能否做到 | 第82-84页 |
·逻辑能否自洽 | 第84-86页 |
·各效力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 第86页 |
·是否与实践相脱离 | 第86-87页 |
·是否具有逻辑一贯性 | 第87-89页 |
·公示对抗与法理 | 第89-99页 |
·公示对抗与物权的排他性 | 第89-91页 |
·公示效力与物权的对世性 | 第91-92页 |
·公示效力与民法原理 | 第92-94页 |
·公示效力与物权法定 | 第94页 |
·公示效力与公示公信力 | 第94-95页 |
·公示效力与二重处分 | 第95-98页 |
·公示效力与意思自治 | 第98-99页 |
·公示效力与其他民法制度 | 第99-101页 |
·公示效力与所有权保留 | 第99-100页 |
·公示效力与同时履行抗辩 | 第100页 |
·公示效力与情势变更 | 第100-101页 |
5 公示生效与公示对抗的法律价值比较分析 | 第101-129页 |
·公平正义的比较分析 | 第101-109页 |
·不涉及第三人的公正问题 | 第101-106页 |
·涉及第三人的公正问题 | 第106-109页 |
·交易秩序评价 | 第109-114页 |
·公示效力与矛盾的第三人 | 第109-111页 |
·人心中的物权与法律承认的物权的冲突 | 第111-114页 |
·交易安全评价 | 第114-129页 |
·交易安全及其保护制度 | 第114-117页 |
·公示对抗是不是不能保护交易安全 | 第117-128页 |
·公示生效制度下的交易安全如何 | 第128-129页 |
6 公示效力与物权行为理论 | 第129-151页 |
·物权行为理论概述 | 第129-137页 |
·物权行为理论的构成 | 第130-134页 |
·各国对物权行为理论的继受 | 第134-135页 |
·我国大陆学者有关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论 | 第135-137页 |
·公示效力与区分原则 | 第137-145页 |
·公示对抗下,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能否区分? | 第137-141页 |
·公示对抗下,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能否区分? | 第141-145页 |
·公示效力与无因性原则 | 第145-146页 |
·公示效力与形式主义原则 | 第146-151页 |
·我国学者关于物权变动的形式要素与公示方式的观点 | 第146-147页 |
·物权变动的形式要素与物权公示的功能差异 | 第147页 |
·物权变动的形式要素与物权公示方式的种类差异 | 第147-149页 |
·公示对抗不等于意思主义 | 第149页 |
·形式主义下的公示对抗 | 第149-151页 |
7 理论扬弃与制度重构 | 第151-174页 |
·债权形式主义应抛弃 | 第151-159页 |
·债权形式主义理论上是否折衷? | 第151-153页 |
·债权形式主义在法律效果上是否折衷并兼采优点? | 第153-155页 |
·债权形式主义能否克服意思主义之缺点 | 第155-156页 |
·债权形式主义能否克服物权形式主义的缺点 | 第156-159页 |
·物权行为理论的扬弃 | 第159-169页 |
·区分原则应继受 | 第159-166页 |
·无因性原则不应采 | 第166-169页 |
·形式主义原则应软化 | 第169页 |
·制度重构 | 第169-174页 |
·区分物权变动的形式与物权的公示 | 第169-170页 |
·动产所有权变动规则:回到民法通则 | 第170页 |
·不动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变动规则 | 第170-172页 |
·担保物权变动规则 | 第172-173页 |
·建立公示的相对公信力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5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