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图录 | 第10-14页 |
表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现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实训与实训用房 | 第17-18页 |
·制造业类实训用房 | 第18-19页 |
·实训单元 | 第1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制造业类实训用房的用途分类、功能组成及现状 | 第25-37页 |
·制造业类实训用房的用途分类 | 第25-27页 |
·机工类 | 第25页 |
·电子类 | 第25-26页 |
·汽修类 | 第26-27页 |
·综合类 | 第27页 |
·制造业类实训用房主要功能组成 | 第27-31页 |
·实训单元 | 第27-28页 |
·实训辅助空间 | 第28-30页 |
·公共设备空间 | 第30-31页 |
·制造业类实训用房的现状 | 第31-36页 |
·实训用房现存模式及优缺点 | 第31-34页 |
·中职学校建设标准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制造业类实训用房总体组合关系 | 第37-53页 |
·制造业类实训用房基地选择 | 第37-38页 |
·校内实训区 | 第37页 |
·校外实训基地独立式 | 第37-38页 |
·校内实训区布局 | 第38-48页 |
·与其他各功能区位置关系 | 第39-40页 |
·校内多样化布局模式 | 第40-46页 |
·实训用房周边环境 | 第46-48页 |
·实训用房布局形式 | 第48-51页 |
·实训楼独立式 | 第48-49页 |
·多功能组合式 | 第49-50页 |
·多栋群组式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制造业类实训单元内部功能组织 | 第53-81页 |
·制造业类实训单元分类及设计要求 | 第53-59页 |
·数控、汽修类大型实训单元 | 第53-54页 |
·金属加工类中型实训单元 | 第54-55页 |
·电子工程类小型实训单元 | 第55-59页 |
·实训单元内主要功能空间 | 第59-69页 |
·实训单元内主要功能组成 | 第59-60页 |
·实训操作空间 | 第60-65页 |
·理论-演示空间 | 第65-69页 |
·实训单元平面布局方式 | 第69-75页 |
·理论-演示空间与实训操作空间混合式 | 第69-71页 |
·理论-演示空间与实训操作空间独立式 | 第71-73页 |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下的平面布局 | 第73-75页 |
·内部仿真化环境 | 第75-79页 |
·室内环境及设备 | 第75-76页 |
·安全性设计 | 第76-77页 |
·噪音处理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制造业类实训用房功能组合 | 第81-103页 |
·实训用房功能关系 | 第81-88页 |
·功能组成关系 | 第82页 |
·功能组合要点 | 第82-83页 |
·平面组合形式 | 第83-86页 |
·功能分层 | 第86-88页 |
·以实训单元为基本元素的功能组合方式 | 第88-96页 |
·实训单元串联式 | 第88-89页 |
·大中小型单元上下式 | 第89-92页 |
·大中小型单元毗邻式 | 第92-94页 |
·大中小型单元分离式 | 第94-96页 |
·实训用房交通组织 | 第96-101页 |
·平面交通 | 第96-99页 |
·竖向交通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03-107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03页 |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3-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