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跨文化传播的接受与选择--《复活》三个译本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第一节 话题性与思想性的聚焦——《复活》研究起缘第9-11页
 第二节 跳出传统研究角度的新审视——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第11-13页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文学研究第11-12页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对《复活》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5页
第二章 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与译者、原本与译本第15-31页
 第一节 托尔斯泰的人生最后十年第15-20页
     ·托尔斯泰与他的人道主义标签第15-16页
     ·《复活》及其精神内涵第16-20页
       ·土地所有制问题第16-18页
       ·法制与权力机关问题第18-19页
       ·宗教观问题第19-20页
 第二节 马君武与《心狱》第20-24页
     ·马君武的多重身份第20-22页
     ·《心狱》初探第22-24页
 第三节 高植与《复活》第24-27页
     ·高植与其引领的“直译”风潮第24页
     ·高植本《复活》初探第24-27页
 第四节 草婴与《复活》第27-31页
     ·“最理解托尔斯泰的译者”草婴第27-28页
     ·草婴本《复活》初探第28-31页
第三章 跨越语言的鸿沟——译本翻译对传播的影响第31-41页
 第一节 专有名词翻译第31-32页
 第二节 环境描写翻译第32-34页
 第三节 人物对话翻译第34-37页
 第四节 人物心理翻译第37-38页
 第五节 宗教内容翻译第38-41页
第四章 时代的选择与摒弃——社会背景对传播的影响第41-63页
 第一节 百年沧桑 经典永存——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第41-46页
     ·吹响启蒙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年——1923年)第41-43页
     ·救亡图存压倒启蒙——战争时期(1937年一一1949年)第43-44页
     ·回归理性、百家争鸣——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后20年)第44-46页
 第二节 新文化时期的传播效果第46-52页
     ·新旧冲击中的两极分化第46-47页
     ·文化帝国主义传播下的不平等与不均衡性第47-48页
     ·求同存异——利用契合的,无视矛盾的第48-52页
 第三节 战争时期的传播效果第52-55页
     ·政治权威决定文学取向——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两重天第53-54页
     ·文学的审美——美学价值与政治取向的挣扎第54-55页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传播效果第55-63页
     ·平等的传播心理与成熟的传播机制逐渐形成第55-56页
     ·土地所有制问题——情感上肯定,理性上质疑第56-58页
     ·法制与权力机关问题——列宁的权威影响仍在第58-60页
     ·宗教观问题——缺乏社会文化温床的宗教文化种子必然夭折第60-63页
结语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个人简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沉默”手法研究
下一篇:《梦应鲤鱼》研究原典再考及对后世文学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