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32页 |
1 油茶概况 | 第14-15页 |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油茶的经济特性 | 第14-15页 |
·油茶的生态效益 | 第15页 |
2 嫁接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嫁接解剖 | 第15-16页 |
·愈合生理 | 第16-17页 |
·嫁接亲和性 | 第16页 |
·嫁接生理生化 | 第16-17页 |
·接穗与砧木生理互作 | 第17-19页 |
·生长生理互作 | 第17-18页 |
·抗逆生理互作 | 第18-19页 |
·嫁接分子机理 | 第19页 |
·嫁接蛋白质机理 | 第19-20页 |
3 芽苗砧嫁接进展 | 第20-22页 |
·芽苗砧嫁接的技术 | 第20-21页 |
·砧木的培育 | 第20页 |
·接穗的采集 | 第20页 |
·圃地的准备 | 第20页 |
·嫁接 | 第20页 |
·栽植 | 第20-21页 |
·栽后管理 | 第21页 |
·芽苗砧嫁接的优点 | 第21页 |
·芽苗砧嫁接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4 展望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页 |
第二章 油茶芽苗砧嫁接愈合过程中组织解剖学研究 | 第32-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软化 | 第32页 |
·染色 | 第32页 |
·脱水 | 第32页 |
·透明 | 第32-33页 |
·浸蜡 | 第33页 |
·包埋 | 第33页 |
·切片 | 第33页 |
·展片及粘片 | 第33页 |
·脱蜡 | 第33页 |
·封片及观察照相 | 第33页 |
2 观察结果 | 第33-43页 |
·油茶茎的结构 | 第33-35页 |
·初生结构 | 第33-34页 |
·次生结构 | 第34-35页 |
·接穗和砧木的结构变化 | 第35-36页 |
·油茶芽苗砧嫁接愈合过程解剖观察 | 第36-43页 |
·隔离层产生期 | 第36-37页 |
·愈伤组织分化形成期 | 第37-39页 |
·愈伤组织连接期 | 第39-41页 |
·形成层分化形成期 | 第41页 |
·维管束分化形成期 | 第41-4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油茶芽苗砧嫁接口发育生理机理研究 | 第45-71页 |
第一节 油茶芽苗砧嫁接嵌合体亲和性生理研究 | 第45-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6页 |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死亡率 | 第46-47页 |
·可溶性糖 | 第47-48页 |
·相对电导率 | 第48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48-49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49-50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50-51页 |
·亲和性生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5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过程苯丙烷代谢生理的研究 | 第54-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4-55页 |
·苗的生长量 | 第54页 |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第55页 |
·酶液提取与活性的测定 | 第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苗的重量变化 | 第55-56页 |
·纤维素含量 | 第56-57页 |
·绿原酸的含量 | 第57-58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 | 第58-59页 |
·多酚氧化酶 | 第59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59-60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三节 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过程中激素的研究 | 第64-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材料 | 第64页 |
·方法 | 第64-66页 |
·试验设计 | 第64页 |
·仪器设备 | 第64页 |
·试剂 | 第64页 |
·样品激素提取 | 第64-65页 |
·样品测定 | 第65页 |
·结果计算 | 第65-66页 |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内源IA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66页 |
·内源ZR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66-67页 |
·内源G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67-68页 |
·内源AB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6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油茶芽苗砧嫁接愈合过程AFLP分子图谱标记 | 第71-91页 |
1 材料 | 第71-72页 |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72页 |
·主要仪器及应用软件 | 第72页 |
2 方法 | 第72-78页 |
·相关溶液的配置 | 第72-73页 |
·DNA提取 | 第73-74页 |
·DNA的纯化 | 第74页 |
·DNA质量的检测 | 第74页 |
·基因组DNA酶切 | 第74-75页 |
·酶切片段与接头的连接 | 第75页 |
·DNA片段的预扩增 | 第75-76页 |
·DNA片段的选择性扩增 | 第76-77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7页 |
·银染 | 第77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3 结果 | 第78-83页 |
·AFLP标记的筛选 | 第78-80页 |
·AFLP扩增结果 | 第80-83页 |
4 讨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第五章 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过程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91-1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6页 |
·材料 | 第91页 |
·主要的生化药剂 | 第9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1页 |
·方法 | 第91-96页 |
·相关溶液的配置 | 第91-92页 |
·制备蛋白质干粉 | 第92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92-93页 |
·第一向固相化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 | 第93页 |
·胶条平衡 | 第93-94页 |
·SDS垂直电泳 | 第94-95页 |
·染色 | 第95页 |
·凝胶图像分析 | 第95页 |
·蛋白质点胶内酶解及肽段提取 | 第95-96页 |
·MALDI-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 第96页 |
·数据库查询及蛋白质鉴定 | 第96页 |
2 结果 | 第96-111页 |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 第96-97页 |
·不同发育过程中的总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 第97-99页 |
·不同发育过程中差异蛋白的丰度变化 | 第99-106页 |
·差异蛋白MALDI-TOF-TOF/MS鉴定 | 第106-110页 |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10-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7页 |
·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 | 第111-112页 |
·呼吸作用相关蛋白 | 第112页 |
·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 第112-113页 |
·转录和翻译蛋白 | 第113页 |
·次生代谢相关蛋白 | 第113-114页 |
·细胞生长和分化相关蛋白 | 第114-115页 |
·调控相关蛋白 | 第115页 |
·抗性相关蛋白 | 第115-116页 |
·其它功能蛋白 | 第116-117页 |
4 结论 | 第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