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从《木兰》到《花木兰》:文化转换与文化资本的博弈的个例分析

论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7页
 一、选题意义第10-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三、关键概念第14-17页
  (一) 文化转换和逆向文化转换第14页
  (二) 文化资本(capital culture)第14-17页
第一章 迪斯尼版《木兰》:文化转换的挑战第17-25页
 一、去本质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解构第17-20页
  (一) “孝”的替换:父女之间双向的爱第17-18页
  (二) “忠”的消解:自我价值的追寻第18-19页
  (三) 对其他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改写第19-20页
 二、迪斯尼化——从官方文化到大众文化第20-23页
  (一) 迪斯尼影片的万能公式第20-22页
  (二) 针对《木兰》的改良配方第22-23页
 三、文化转换: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关键第23-25页
第二章 《花木兰》:逆向文化转换的迎战第25-33页
 一、“忠孝两全”——传统思想的基本构架第25-28页
  (一) “孝”——“扮演”和“越界”行为的出发点第25-26页
  (二) “忠”——“木兰”和“文泰”两条人物主线第26-27页
  (三) “木兰传说”其他几个演绎版本中的“忠孝两全”第27-28页
 二、《木兰》和《花木兰》在主题上的比较第28-30页
  (一) 女性主义的强调和回避第28-29页
  (二) 爱情主题的弱化和渲染第29-30页
  (三) “忠”的摒弃和突出第30页
 三、中国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困境第30-33页
第三章 两种文化资本的博弈第33-41页
 一、文化资源优势≠文化资本优势第33-36页
  (一) 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区别第33-34页
  (二)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第34页
  (三) 从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角度来看中美对“木兰题材”的改编第34-36页
 二、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本博弈第36-39页
  (一) 文化资本的文化属性第36-37页
  (二) 文化根源:西方的宗教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第37-38页
  (三) 文化资本的博弈实质上是文化的博弈第38-39页
 三、本土文化的“迎战”对策第39-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注释第44-46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谍战影视剧的发展流变
下一篇:动画影片中动作与镜头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