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论文--全球定位系统(GPS)论文

GPS观测结果的精化分析与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研究背景第12-15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15-18页
第2章 GPS数据处理的模型和方法第18-28页
   ·引言第18页
   ·数据处理的模型和方法第18-24页
     ·天线的绝对相位中心模型第18-20页
     ·卫星轨道的松弛模式第20-21页
     ·大气折射模型第21-22页
     ·潮汐模型第22页
     ·观测量的随机模型第22页
     ·相位整周模糊度的解算第22-24页
   ·地球参考框架及其实现方法第24-28页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第24-25页
     ·ITRF的IGS实现第25-26页
     ·参考框架的实现方法第26-28页
第3章 GPS观测成果中的非构造形变及其修正方法第28-36页
   ·引言第28-29页
   ·非构造形变的定量计算第29-30页
   ·非构造形变改正的结果和分析第30-33页
   ·干扰GPS观测结果的其它因素探讨第33-36页
第4章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第36-54页
   ·GPS数据来源第36-38页
   ·GPS点的运动模型和速率估计第38-39页
   ·地震地表破裂模型及震后形变衰减时间常数估计第39-44页
   ·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第44-46页
   ·地壳垂直运动速度场第46-54页
     ·研究现状第46-47页
     ·数据的选取第47-48页
     ·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第48-49页
     ·结果与精度分析第49-54页
第5章 中国大陆地壳活动块体模型第54-72页
   ·活动块体模型和结果第54-60页
   ·活动块体的运动与形变第60-63页
   ·活动块体边界的运动第63-68页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模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第68-70页
   ·中国大陆构造运动驱动力分析第70-72页
第6章 5.12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及破裂空间分布第72-82页
   ·引言第72-73页
   ·GPS同震形变场第73-75页
   ·同震破裂模型和反演方法第75-76页
   ·反演结果与讨论第76-79页
   ·同震形变场的特征分析第79-81页
   ·小结第81-82页
第7章 主要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第82-84页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第82-83页
   ·存在的问题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8页
附录1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点观测仪器一览表第98-99页
附录2 GPS点垂直运动速率第99-100页
附录3 GPS点汶川地震的同震形变第100-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作者简介第10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网格测试的风轮叶尖尾迹区声辐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