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全息的故障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声全息的发展概况 | 第15-24页 |
·近场声全息 | 第16-18页 |
·等效源方法 | 第18-20页 |
·局部近场声全息 | 第20-21页 |
·阵列测量技术与可视化结果表示 | 第21-22页 |
·其它一些方法的进展 | 第22-23页 |
·现存问题 | 第23-24页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机械设备噪声与平面近场声全息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机械设备噪声分析 | 第28-30页 |
·机械设备噪声的产生 | 第28-29页 |
·结构声辐射问题的描述 | 第29-30页 |
·平面近场声全息的基本原理 | 第30-36页 |
·平面近场声全息离散化 | 第36-39页 |
·仿真算例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基于波叠加的声场重构 | 第43-67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波叠加法的基本原理 | 第44-47页 |
·解的非唯一性问题 | 第47-51页 |
·离散非适定性问题 | 第51-59页 |
·问题定义 | 第51-52页 |
·奇异值分解 | 第52-53页 |
·离散Picard 条件和滤波器因子 | 第53-54页 |
·正则化方法 | 第54-56页 |
·正则化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波叠加声场重构的正则化解 | 第57-59页 |
·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6页 |
·等效源面的影响 | 第60-62页 |
·测量面的影响 | 第62-64页 |
·重构距离的影响 | 第64-65页 |
·测量误差及正则化方法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基于波叠加与波束形成的复合声全息 | 第67-85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波束形成技术 | 第68-75页 |
·声源模型 | 第68-69页 |
·时域和频域算法 | 第69-70页 |
·阵列参数设计 | 第70-73页 |
·去对角线元素的频域算法 | 第73-75页 |
·实现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75页 |
·复合声全息技术 | 第75-78页 |
·等效源的配置 | 第76-77页 |
·基于波束形成的声源定位 | 第77页 |
·基于波叠加的声场重构 | 第77-78页 |
·数值仿真研究 | 第78-83页 |
·几种典型阵列的参数比较 | 第78-81页 |
·基于复合声全息的声场重构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基于声全息的故障特征提取 | 第85-97页 |
·引言 | 第85-86页 |
·常规声学特征提取技术 | 第86-90页 |
·声发射技术 | 第86-87页 |
·能量法 | 第87页 |
·频谱分析法 | 第87-88页 |
·时频分析与小波分析 | 第88-90页 |
·基于声全息的故障特征提取 | 第90-92页 |
·原理与步骤 | 第90-91页 |
·全息灰度图与二维相关系数 | 第91-92页 |
·数值仿真 | 第92-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实验研究 | 第97-107页 |
·引言 | 第97页 |
·实验系统 | 第97-99页 |
·消声室 | 第97页 |
·传声器与前置放大器 | 第97-98页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98-99页 |
·实验原理 | 第99-100页 |
·快照法全息复声压获取 | 第100页 |
·实验结果 | 第100-106页 |
·复合声全息实验结果 | 第100-102页 |
·故障特征提取实验结果 | 第102-105页 |
·传声器相位不匹配误差补偿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总结与结论 | 第107-109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7-10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附录:阵列指向性函数的推导 | 第119-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12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