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2-14页 |
·炉内空气动力学特性对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煤粉燃烧中 NO_x 生成机理 | 第15-17页 |
·低 NO_x 燃烧技术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 第17-18页 |
·旋流煤粉燃烧器空气动力学特性 | 第18-20页 |
·煤粉在高炉风口及回旋区内的燃烧特性 | 第20-22页 |
·数值模拟在煤粉燃烧过程研究中的运用 | 第22-26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6-35页 |
第二章 旋流煤粉燃烧器空气动力学特性与 NO_x生成的研究 | 第35-66页 |
·前言 | 第35页 |
·数学模型 | 第35-42页 |
·气相模型 | 第35-38页 |
·煤粉燃烧模型 | 第38-41页 |
·NO_x 生成模型 | 第41-42页 |
·燃烧室结构和模拟工况 | 第42-43页 |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43-60页 |
·气体流动特性 | 第43-44页 |
·颗粒运行轨迹 | 第44-53页 |
·颗粒在中心回流区内的停留时间 | 第53-57页 |
·NO_x 分布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6页 |
第三章 碳粒燃烧能量分配系数的数值计算研究 | 第66-79页 |
·前言 | 第66页 |
·碳粒燃烧能量分配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66-70页 |
·移动火焰锋面(MFF)模型简介 | 第66-69页 |
·碳粒燃烧能量分配系数 | 第69-70页 |
·能量分配系数的数值计算 | 第70-76页 |
·煤粉燃烧数学模型简介 | 第70-71页 |
·模拟对象及燃料特性 | 第7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四章 辐射离散传播法在三维圆柱腔体辐射传热计算中的应用 | 第79-90页 |
·前言 | 第79页 |
·DTM 的基本思想 | 第79-80页 |
·三维圆柱腔体辐射换热 DTM 法的实施 | 第80-84页 |
·圆柱腔体辐射特征射线方程的建立 | 第80-82页 |
·特征射线与吸收面和内部控制体的交点及距离 | 第82-83页 |
·辐射源项的计算 | 第83-84页 |
·算例 | 第84-87页 |
·与圆筒腔体辐射换热精确解的比较 | 第84-85页 |
·煤粉燃烧中的应用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五章 高炉风口内空气动力学特性及煤粉燃烧过程的研究 | 第90-113页 |
·前言 | 第90页 |
·数学模型 | 第90-100页 |
·气相模型 | 第90-92页 |
·颗粒相方程 | 第92-93页 |
·气相与颗粒之间的热交换模型 | 第93-94页 |
·水分蒸发模型 | 第94页 |
·煤挥发分析出模型 | 第94-95页 |
·炭反应模型 | 第95-98页 |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98-99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99-100页 |
·高炉风口内煤粉燃烧过程的模拟 | 第100-110页 |
·风口结构参数及操作条件 | 第100-101页 |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101-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风口直径对回旋区煤粉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113-128页 |
·数学模型 | 第113-114页 |
·模拟结构与操作参数 | 第114-116页 |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煤粉喷枪热工况数值模拟分析 | 第128-139页 |
·数学模型 | 第128页 |
·模拟工况及条件 | 第128-130页 |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130-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工作展望 | 第139-143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39-141页 |
·创新点 | 第141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41-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