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34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一、 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内涵 | 第20-21页 |
二、 产业集群及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三、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概念及其特点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4-34页 |
一、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第24-26页 |
二、 区位理论 | 第26-28页 |
三、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28-29页 |
四、 产业集群模式理论 | 第29-34页 |
第二章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及其集群现状分析 | 第34-54页 |
第一节 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4-36页 |
一、 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二、 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地位 | 第36-39页 |
一、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历程 | 第36-38页 |
二、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地位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空间分布 | 第39-43页 |
一、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数量分布 | 第39-41页 |
二、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分布 | 第41页 |
三、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集聚度分析 | 第43-47页 |
一、 测算产业集聚度的方法 | 第43-45页 |
二、 数据选取与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动因及特征分析 | 第47-54页 |
一、 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概述 | 第47-48页 |
二、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原因 | 第48-51页 |
三、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特点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及案例分析 | 第54-69页 |
第一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分析 | 第54-63页 |
一、 从组织形式划分 | 第54-57页 |
二、 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内在作用机制划分 | 第57-59页 |
三、 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外在作用机制划分 | 第59-61页 |
四、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对比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 | 第63-69页 |
一、 农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概况 | 第64页 |
二、 农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模式 | 第64-67页 |
三、 农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特点 | 第67-68页 |
四、 农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国内外集群典型发展模式及与吉林省的对比 | 第69-81页 |
第一节 国内其他省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69-73页 |
一、 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69-70页 |
二、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70-72页 |
三、 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国外典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73-78页 |
一、 美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73-75页 |
二、 日本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第75-78页 |
第三节 吉林省与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 | 第78-81页 |
一、 吉林省与国内其他省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 | 第78-79页 |
二、 吉林省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创新 | 第81-96页 |
第一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空间布局模式创新 | 第81-86页 |
一、 大集群概念及意义 | 第81-82页 |
二、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大集群的划分与架构 | 第82-85页 |
三、 大集群模式的特征 | 第85页 |
四、 大集群模式的构建面临的困难 | 第85-86页 |
第二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虚拟模式创新 | 第86-96页 |
一、 虚拟产业集群概念 | 第86-88页 |
二、 虚拟产业集群特征 | 第88页 |
三、 虚拟产业集群必要性 | 第88-89页 |
四、 虚拟集群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第89-90页 |
五、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虚拟模式构建 | 第90-93页 |
六、 虚拟模式面临的困难 | 第93-96页 |
第六章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 第96-106页 |
第一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第96-100页 |
一、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空间分布不平衡 | 第96页 |
二、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 第96-97页 |
三、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扶持体系不完善 | 第97页 |
四、 特色资源开发缓慢 | 第97-98页 |
五、 产业集群内部缺乏规则 | 第98页 |
六、 产业集群总体竞争能力不高 | 第98页 |
七、 集群与支撑组织的联系欠紧密 | 第98-99页 |
八、 集群信息服务机制和群内互信机制建设亟须加强 | 第99页 |
九、 集群在发展生态循环型经济问题上还存在困难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 第100-106页 |
一、 促进全省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和均衡发展 | 第100页 |
二、 发挥龙头企业辐射作用,强化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 第100-101页 |
三、 硬环境建设应与软环境建设结伴而行 | 第101页 |
四、 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加快技术创新,建设区域和企业品牌 | 第101-102页 |
五、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或机构的监督和协调作用 | 第102页 |
六、 打造集群及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102-103页 |
七、 加强集群与支撑机构组织的联系 | 第103页 |
八、 抓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互信的企业文化 | 第103-104页 |
九、 多管齐下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6-109页 |
一、 基本结论 | 第106-107页 |
二、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07-108页 |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后记 | 第113-11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