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1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异形柱框轻结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异形柱框轻结构部件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异形柱框架节点的研究 | 第24-25页 |
·异形柱的研究 | 第25-27页 |
·短肢剪力墙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29页 |
·核心筒体研究现状 | 第29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带交叉筋十字形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31-47页 |
·进行异形柱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必要性 | 第31页 |
·异形柱短柱试验模型的材料性能 | 第31-33页 |
·模型设计及试验概况 | 第33-34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45页 |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34页 |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34-36页 |
·延性性能分析 | 第36页 |
·滞回特性分析 | 第36-38页 |
·破坏特征 | 第38-42页 |
·钢筋应变分析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带交叉筋T 形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47-61页 |
·模型设计及试验概况 | 第47-48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9页 |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48-49页 |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49-50页 |
·延性性能分析 | 第50页 |
·滞回特性分析 | 第50-52页 |
·破坏特征 | 第52-56页 |
·钢筋应变分析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带交叉筋L 形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61-77页 |
·模型设计及试验概况 | 第61-62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75页 |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62页 |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62-64页 |
·延性性能分析 | 第64页 |
·滞回特性分析 | 第64-66页 |
·破坏特征 | 第66-71页 |
·钢筋应变分析 | 第7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带暗柱Z 形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77-91页 |
·模型设计及试验概况 | 第77-78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8-89页 |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78-79页 |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79-80页 |
·延性性能分析 | 第80-81页 |
·滞回特性分析 | 第81-82页 |
·破坏特征 | 第82-86页 |
·钢筋应变分析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异形截面短柱的力学模型及计算分析 | 第91-99页 |
·异形截面短柱的恢复力模型 | 第91页 |
·异形截面短柱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91-98页 |
·十字形短柱承载力计算 | 第92-94页 |
·T 形短柱的力学计算模型 | 第94-95页 |
·L 形短柱的力学计算模型 | 第95-97页 |
·Z 形短柱承载力计算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7章 钢筋混凝土异形截面短柱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99-120页 |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99-104页 |
·有限元法综述 | 第99-100页 |
·弹塑性矩阵的推导 | 第100-102页 |
·塑性理论 | 第102-103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03-104页 |
·钢筋混凝土异形截面短柱有限元模型 | 第104-118页 |
·钢筋混凝土单元类型 | 第104-105页 |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05-117页 |
·钢筋的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 | 第117页 |
·约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8章 钢筋混凝土异形截面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20-148页 |
·十字形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20-127页 |
·十字形短柱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20-123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23-127页 |
·T 形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27-133页 |
·T 形短柱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27-128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3页 |
·L 形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33-139页 |
·L 形短柱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34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34-139页 |
·Z 形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39-147页 |
·Z 形短柱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40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40-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9章 带暗支撑 L 形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148-186页 |
·引言 | 第148页 |
·模型设计及试验概况 | 第148-152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52-184页 |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152-154页 |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154-157页 |
·延性性能分析 | 第157-159页 |
·滞回特性及耗能能力分析 | 第159-165页 |
·破坏特征 | 第165-173页 |
·钢筋应变分析 | 第173-184页 |
·结论及设计建议 | 第184-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第10章 非工程轴方向受力带暗支撑L 形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186-211页 |
·引言 | 第186页 |
·模型设计及试验概况 | 第186-188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88-209页 |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188-189页 |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189-191页 |
·延性性能分析 | 第191-192页 |
·滞回特性及耗能能力分析 | 第192-195页 |
·破坏特征 | 第195-202页 |
·钢筋应变分析 | 第202-209页 |
·结论及设计建议 | 第209-210页 |
·本章小结 | 第210-211页 |
第11章 不同形式暗支撑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11-227页 |
·引言 | 第211-212页 |
·模型设计及试验概况 | 第212-214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14-225页 |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214页 |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214-215页 |
·延性性能分析 | 第215-216页 |
·滞回特性及耗能能力分析 | 第216-217页 |
·破坏特征 | 第217-222页 |
·钢筋应变分析 | 第222-225页 |
·结论及设计建议 | 第225-2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26-227页 |
第12章 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的力学模型及计算分析 | 第227-246页 |
·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 | 第227页 |
·带暗支撑L形短肢剪力墙的承载力计算 | 第227-232页 |
·正向承载力计算 | 第228-231页 |
·负向承载力计算 | 第231-232页 |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232页 |
·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232页 |
·非工程轴方向受力带暗支撑L形短肢剪力墙的承载力计算 | 第232-238页 |
·LSUW-1、LSUBW-1 承载力计算 | 第232-235页 |
·LSUW-2、LSUBW-2 承载力计算 | 第235-237页 |
·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237-238页 |
·不同形式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的承载力计算 | 第238-244页 |
·理论计算方法 | 第238-239页 |
·简化计算方法 | 第239-243页 |
·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243-244页 |
·初始弹性刚度计算公式 | 第244-245页 |
·刚度计算公式 | 第244-245页 |
·初始刚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245-246页 |
第13章 带暗支撑L 形短肢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246-268页 |
·引言 | 第246页 |
·结构层间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246-248页 |
·结构滞回曲线的特点分析 | 第246-247页 |
·恢复力模型的确定 | 第247-248页 |
·L 形短肢剪力墙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248-267页 |
·时程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第248-253页 |
·分析程序、模型、基本参数 | 第253-255页 |
·计算结果 | 第255-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267-268页 |
第14章 带暗支撑核心筒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68-282页 |
·引言 | 第268页 |
·模型设计及试验概况 | 第268-271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71-280页 |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271页 |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271-273页 |
·延性性能分析 | 第273页 |
·滞回特性分析 | 第273-277页 |
·耗能能力分析 | 第277页 |
·破坏特征 | 第277-280页 |
·钢筋应变分析 | 第280页 |
·结论及设计建议 | 第280-281页 |
·本章小结 | 第281-282页 |
第15章 带暗支撑核心筒体的力学模型及计算分析 | 第282-288页 |
·带暗支撑核心筒体的恢复力模型 | 第282页 |
·带暗支撑核心筒体的承载力计算 | 第282-287页 |
·大偏心受压墙肢承载力计算 | 第283-285页 |
·小偏心受压墙肢承载力计算 | 第285-286页 |
·带暗支撑核心筒体极限水平承载力计算 | 第286-287页 |
·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287页 |
·初始弹性刚度计算 | 第287页 |
·本章小结 | 第287-288页 |
第16章 带暗支撑核心筒体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288-298页 |
·带暗支撑核心筒体有限元模型 | 第288-289页 |
·单元模型 | 第288页 |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288-289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89-296页 |
·荷载-位移全过程曲线 | 第289-291页 |
·混凝土裂缝的开展分析 | 第291-294页 |
·变形及应力应变分析 | 第294-296页 |
·本章小结 | 第296-298页 |
第17章 工程应用及设计建议 | 第298-314页 |
·工程应用实例 | 第298-310页 |
·工程结构概况 | 第298-301页 |
·结构设计概念 | 第301-304页 |
·带暗支撑筒体体系 | 第304-305页 |
·工程实景 | 第305-310页 |
·带钢筋暗支撑剪力墙及筒体结构的构造要求 | 第310-313页 |
·带钢筋暗支撑剪力墙及筒体的适用范围与布置原则 | 第310-311页 |
·结构构造要求 | 第311-313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1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14-317页 |
参考文献 | 第317-3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30-3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 | 第331-332页 |
致谢 | 第3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