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21页 |
·社会背景的转变 | 第13-17页 |
·理论视角的转换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的局限 | 第19-21页 |
·评价环节的缺失 | 第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4页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 | 第21-22页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改造模式? | 第22页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 | 第22页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研究对象: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 | 第24-25页 |
·改造型社区的定义和范畴 | 第24页 |
·改造型社区的特殊性 | 第24页 |
·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24-2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社会网络 | 第25-26页 |
·社区及社区公共空间 | 第26页 |
·空间有效性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第29-35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理论框架 | 第32页 |
·论文结构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社会网络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 第35-97页 |
·社会网络的理论背景 | 第35-54页 |
·社会网络理论的诞生和兴起 | 第35-50页 |
·社会网络理论的理论优势及其社会学意义 | 第50-53页 |
·社会网络理论面对的新课题 | 第53-54页 |
·社会网络的理论与方法 | 第54-85页 |
·社会网络的概念和内涵 | 第54-57页 |
·国内外关于社会网络的理论模式 | 第57-63页 |
·研究社会网络的方法——社会网络分析 | 第63-69页 |
·社会复杂网——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发展的结果 | 第69-85页 |
·我国社会关系发展影响下的居民社会网络特征 | 第85-94页 |
·中国人的关系特点及其与西方的差异 | 第85-88页 |
·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发展 | 第88-90页 |
·我国居民社会网络的普遍特征及相关实证研究 | 第90-93页 |
·城市与乡村社会网络的区别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三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当前社区及其公共空间的转变 | 第97-153页 |
·社会关系变迁与社区转型 | 第97-115页 |
·社区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 | 第97-103页 |
·我国社区的特殊性及其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 第103-110页 |
·我国社区转型与社会网络变迁的关联 | 第110-115页 |
·转变与失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 | 第115-148页 |
·社会网络通过限定公共活动的规则影响空间的公共性 | 第115-124页 |
·公共空间通过其主体性与规律性生产和调整社会关系 | 第124-128页 |
·从社会网络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反思公共空间的本质与内涵 | 第128-133页 |
·社会网络与社区公共空间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 第133-142页 |
·社区改造引发社区社会网络与公共空间的矛盾 | 第142-148页 |
·社会网络视角对社区公共空间价值标准的修正 | 第148-150页 |
·对社区公共空间价值判断标准的反思 | 第148-149页 |
·网络化思维方式对公共空间价值判断的补充和完善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51-153页 |
第四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第153-173页 |
·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意义 | 第153-154页 |
·建构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的评价框架 | 第154-160页 |
·改造社区的公共空间有效性定义 | 第154-155页 |
·相关评价方法研究 | 第155-157页 |
·社区公共空间在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有效性评价方法 | 第157-160页 |
·社区公共空间网络结构与个体行为网络结构的对比 | 第160-165页 |
·公共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 第160-163页 |
·个体行为网络结构分析 | 第163-165页 |
·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公共生活关系的理论假设 | 第165页 |
·社区公共生活与社区社会网络结构的关系分析 | 第165-170页 |
·公共活动的行为网络分析 | 第165-166页 |
·社区社会网络分析 | 第166-169页 |
·判断社区公共生活与社区社会网络结构的关系 | 第169页 |
·改造社区社会网络发展趋势的理论假设 | 第169-170页 |
·评价对象的选取 | 第170-172页 |
·评价对象的选取原则 | 第170-171页 |
·具体评价对象简述 | 第171-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72-173页 |
第五章 重构与生长置换型改造社区的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 | 第173-221页 |
·置换型改造社区及其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173-174页 |
·置换型改造社区的特点 | 第173页 |
·置换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173页 |
·置换式的社区改造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 | 第173-174页 |
·社会网络视角下置换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性特征 | 第174-186页 |
·置换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实例研究 | 第174-186页 |
·置换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特征 | 第186页 |
·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方法在置换型改造社区中的应用 | 第186-219页 |
·具体分析案例的选取 | 第186-188页 |
·创作中心社区背景资料 | 第188-194页 |
·创作中心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分析 | 第194-201页 |
·创作中心社区成员行为网络分析 | 第201-203页 |
·创作中心社区公共空间网络与公共行为网络对比 | 第203-205页 |
·创作中心社区社会网络分析 | 第205-217页 |
·创作研究中心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及分析 | 第217-219页 |
·本章小结 | 第21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19-221页 |
第六章 并置与融合——局部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 | 第221-265页 |
·局部改造型社区及其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221-222页 |
·局部改造型社区的特点 | 第221页 |
·局部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221页 |
·局部改造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 | 第221-222页 |
·社会网络视角下局部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性特征 | 第222-231页 |
·局部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实例研究 | 第222-229页 |
·局部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特征 | 第229-231页 |
·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方法在局部改造型社区中的应用 | 第231-263页 |
·具体分析案例的选取 | 第231-233页 |
·解放中社区背景资料 | 第233-239页 |
·数据采集与测量 | 第239-240页 |
·解放中社区公共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 第240-244页 |
·解放中社区居民公共行为网络分析 | 第244-249页 |
·解放中社区公共空间网络与居民公共行为网络对比 | 第249-251页 |
·解放中社区社会网络状况分析及其与社区公共生活的关联 | 第251-260页 |
·社会网络视角下解放中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及分析 | 第260-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263-26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64-265页 |
第七章 演替与共生——保护型改造社区的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 | 第265-317页 |
·保护型改造社区及其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265-266页 |
·保护型改造社区的特点 | 第265-266页 |
·保护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266页 |
·以保护为主的社区改造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 | 第266页 |
·社会网络视角下保护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性特征 | 第266-281页 |
·保护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实例研究 | 第266-281页 |
·保护型改造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特征 | 第281页 |
·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方法在保护型改造社区中的应用 | 第281-314页 |
·具体实践案例的选取 | 第281-282页 |
·两隅社区背景资料 | 第282-289页 |
·数据采集与测量 | 第289-290页 |
·两隅社区公共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 第290-296页 |
·两隅社区居民公共行为网络分析 | 第296-301页 |
·两隅社区公共空间网络与居民公共行为网络对比 | 第301-303页 |
·两隅社区社会网络状况分析及其与社区公共生活的关联 | 第303-311页 |
·社会网络视角下两隅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与分析 | 第31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314-31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15-317页 |
第八章 从有效性反思社区改造的公共空间营造方法 | 第317-359页 |
·改造社区的公共空间有效性特征归纳 | 第317-321页 |
·三种社区改造模式下的公共空间有效性特征归纳 | 第317-318页 |
·三个具体分析案例中各类公共空间的有效性对比 | 第318-319页 |
·关于社区及其公共空间理论假设的检验结果 | 第319-321页 |
·从有效性反思社会网络视角对社区及其公共空间营造的意义 | 第321-339页 |
·社会网络视角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发 | 第321-327页 |
·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 | 第327-331页 |
·社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网络的互动机制 | 第331-338页 |
·有效性分析结果所体现的改造社区公共空间与社会网络互动规律 | 第338-339页 |
·适应我国社会网络特点的改造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探索 | 第339-349页 |
·重视社区改造中公共空间的社会性 | 第340页 |
·关注社区改造后的公共空间网络结构 | 第340-341页 |
·提倡多元主体合作和公众参与的改造模式 | 第341-344页 |
·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来提高公共空间的适应性和维稳定性 | 第344-345页 |
·提升社区环境的质量以激发更广泛的公共活动 | 第345-346页 |
·强化社区公共空间的层级性和互补性 | 第346-347页 |
·增加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复合性 | 第347-349页 |
·加强以兴趣为核心的社区公共空间建设 | 第349页 |
·社区改造中与社区社会网络相适应的公共空间营造模式应用 | 第349-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356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56-359页 |
结论 | 第359-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3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69-371页 |
致谢 | 第371-372页 |
附件 | 第3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