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支撑钢框架的高等分析及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高等分析方法的简介 | 第16-20页 |
·钢框架的高等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 | 第17-18页 |
·半刚性连接 | 第18-20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高等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钢框架高等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课题组研究的半刚性连接 | 第27-28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性能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 | 第28-29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29-3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流程图 | 第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3页 |
第二章 基于梁柱法和截面组合法的钢框架高等分析 | 第43-63页 |
·基于梁柱理论的力-位移方程 | 第43-45页 |
·单元的基本力-位移方程 | 第43-44页 |
·平面梁柱单元的增量力-位移关系 | 第44-45页 |
·截面的屈服方程 | 第45-48页 |
·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截面的屈服方程 | 第46-47页 |
·截面的部分屈服 | 第47-48页 |
·考虑两端截面屈服的力-位移方程 | 第48-50页 |
·初始缺陷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平衡力 | 第51-52页 |
·考虑跨内塑性铰的高等分析方法 | 第52-56页 |
·跨内截面部分屈服时的力-位移方程 | 第53-54页 |
·跨内形成塑性铰时的力-位移方程 | 第54-55页 |
·考虑跨内塑性铰的力-位移方程 | 第55-56页 |
·算例 | 第56-60页 |
·固定梁 | 第56-57页 |
·单跨三层钢框架 | 第57页 |
·四层钢框架(集中荷载) | 第57-59页 |
·Vogel 六层框架(均布荷载)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三章 半刚性钢框架的高等分析 | 第63-79页 |
·半刚性连接的分析模型 | 第63-67页 |
·传统的半刚性连接分析模型 | 第63-66页 |
·基于相关性的半刚性分析模型 | 第66-67页 |
·考虑半刚性连接的力-位移方程 | 第67-71页 |
·基于多弹簧串联模型的力-位移方程 | 第68-71页 |
·考虑半刚性连接的高等分析模型 | 第71页 |
·考虑半刚性连接和跨内塑性铰的高等分析方法 | 第71-73页 |
·算例 | 第73-77页 |
·两层钢框架 | 第73页 |
·四层钢框架(集中荷载) | 第73-75页 |
·Vogel 六层框架(均布荷载)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四章 耗能梁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79-106页 |
·耗能梁的基本性能 | 第79-81页 |
·耗能梁的类型 | 第79-80页 |
·耗能梁的内力分布特点 | 第80-81页 |
·耗能梁的滞回性能 | 第81页 |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验正 | 第81-85页 |
·建模方法 | 第82-83页 |
·与试验分析结果对比 | 第83-85页 |
·翼缘宽厚比对耗能梁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85-94页 |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85页 |
·参数化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耗能梁段的破坏模式 | 第87-91页 |
·耗能梁的超强系数及骨架曲线 | 第91-94页 |
·加劲肋对耗能梁的影响分析 | 第94-99页 |
·加劲肋间距和布置方式对耗能梁的影响 | 第95-98页 |
·加劲肋厚度对耗能梁的影响 | 第98-99页 |
·轴力对耗能梁的影响分析 | 第99-102页 |
·耗能梁的设计方法 | 第102-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高等分析 | 第106-121页 |
·耗能梁的力学模型 | 第106-108页 |
·考虑应变强化的耗能梁分析 | 第108-109页 |
·考虑耗能梁的高等分析方法 | 第109-114页 |
·考虑受弯屈服时的分析方法 | 第109-112页 |
·考虑受剪屈服时的分析方法 | 第112-114页 |
·考虑半刚性连接和耗能梁的高等分析方法 | 第114-116页 |
·算例 | 第116-119页 |
·弯曲型耗能梁 | 第116页 |
·剪切型耗能梁 | 第116-118页 |
·三层偏心支撑钢框架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 | 第121-162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侧向力分布 | 第121-125页 |
·基于修正的能量平衡法 | 第121-123页 |
·各楼层剪力的分布方式 | 第123-124页 |
·基于目标位移法的基底剪力 | 第124-125页 |
·纯框架结构基于屈服机理和能量法的设计方法 | 第125-129页 |
·梁的设计 | 第126-127页 |
·柱的设计 | 第127-129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屈服机理和能量法的设计方法 | 第129-139页 |
·耗能梁的设计 | 第129-133页 |
·柱和支撑的设计 | 第133-137页 |
·耗能梁段以外梁的设计 | 第137-138页 |
·耗能梁与柱的连接 | 第138-139页 |
·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的流程 | 第139-142页 |
·算例 | 第142-160页 |
·纯框架结构 | 第142-147页 |
·D 型偏心支撑钢框架 | 第147-152页 |
·K 型偏心支撑钢框架 | 第152-156页 |
·V 型偏心支撑钢框架 | 第156-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2页 |
第七章 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应用 | 第162-181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62-166页 |
·性能水准与性能目标 | 第162-163页 |
·构件的性能指标 | 第163-164页 |
·力控制与位移控制 | 第164-166页 |
·某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 | 第166-167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弹性分析及地震波的选取 | 第167-172页 |
·结构的周期和层间位移角 | 第168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168-170页 |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 第170-172页 |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评估 | 第172-179页 |
·基于性能设计的标准 | 第172-173页 |
·分析模型的校正 | 第173-174页 |
·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 | 第174-175页 |
·构件性能的评估 | 第175-179页 |
·本章小结 | 第179-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81-184页 |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1-182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2-183页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83-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4-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
附件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