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许疃矿无煤柱沿空掘巷的围压特征及关键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第1页
Abstract第6-7页
详细摘要第7-10页
Detailed Abstract第10-17页
1 绪论第17-33页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8页
     ·沿空掘巷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18-19页
     ·完全沿空掘巷围岩力学性状研究现状第19-24页
     ·沿空掘巷的支护技术及理论研究现状第24-28页
     ·沿空掘巷技术的国内专利情况第28页
   ·研究内容、关键问题第28-29页
     ·研究内容第28-29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9页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量第29-31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技术路线第30-31页
     ·主要工作量第31页
   ·本章小结第31-33页
2 许疃煤矿及 8214 风巷工程地质概况第33-53页
   ·许疃煤矿工程地质概况第33-45页
     ·矿井构造特征第33-34页
     ·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第34-38页
     ·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定第38-39页
     ·8214 工程地质概况第39-45页
   ·82 采区原始地应力测试第45-53页
     ·测试地点选择第45-46页
     ·钻孔布置方式第46页
     ·测试方法与原理第46页
     ·测试结果第46-51页
     ·8 煤底板原始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第51-53页
3 相邻工作面对 8214 风巷应力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第53-63页
   ·计算模型概况第53-59页
     ·几何尺寸第53页
     ·采空区周边围岩破碎范围确定第53-55页
     ·材料属性第55-57页
     ·边界条件第57页
     ·网格划分第57页
     ·模拟步骤第57-58页
     ·地应力覆加效果第58-59页
   ·7214 工作面开采的模拟第59-61页
   ·8212 工作面开采的模拟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4 8214 完全沿空掘巷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第63-75页
   ·8214 完全沿空掘巷主要影响因素第63-64页
     ·老塘水因素第63-64页
     ·瓦斯涌突因素第64页
     ·煤层自燃因素第64页
     ·采空区侧窜矸因素第64页
   ·8214 完全沿空掘巷主要影响因素的解决对策第64-75页
     ·老塘水因素排除对策第64-71页
     ·瓦斯因素治理对策第71-73页
     ·煤自燃因素排除对策第73页
     ·采空区窜矸因素排除对策第73-75页
5 8214 完全沿空掘巷上覆顶板破断形式与支护压力研究第75-89页
   ·老顶侧向断裂位置及应力峰值位置的确定第75-80页
     ·老顶侧向断裂位置确定第75-78页
     ·关键块 B 侧向断裂位置确定第78-79页
     ·采空区地应力分布规律分析第79-80页
   ·完全沿空巷道支护压力与围岩(煤)变形的现场实测与分析第80-86页
     ·压力测试第80页
     ·测试工具及使用方法第80-81页
     ·测力计现场安装第81-83页
     ·观测结果分析第83-86页
   ·小煤柱沿空巷道支护压力与围岩(煤)变形的现场实测与分析第86-87页
   ·完全沿空掘巷动压的现场实测与分析第87-89页
     ·围岩(煤)与棚架之间压力测试第87-88页
     ·锚架组合结构的锚杆拉力观测第88页
     ·支护压力监测结果总结第88-89页
6 8214 完全沿空掘巷围岩(煤)控制机理与技术研究第89-115页
   ·完全沿空掘巷巷道变形机理分析第89-90页
   ·许疃煤矿 8214 完全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第90-93页
     ·巷道断面与支护方式确定第90-91页
     ·关键支护技术第91-92页
     ·支护参数第92-93页
   ·未补强 U 型钢支架受力计算第93-100页
     ·几何模型第93页
     ·力学模型第93-94页
     ·常规 U 型钢支架受力计算分析第94-100页
   ·U 型钢支架补强效果分析第100-112页
     ·计算模型简述第100页
     ·求支反力第100-102页
     ·分段列出轴力方程、弯矩方程第102-108页
     ·求解支架内外边缘应力第108-110页
     ·U 型钢支架承载能力对比计算结论第110-112页
   ·支护效果现场监测第112-115页
     ·监测方案第112-113页
     ·监测结果第113页
     ·监测结果分析第113-11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5-117页
   ·结论第115页
   ·展望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3页
附录第123-137页
致谢第137-139页
作者简介第13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9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第139-140页
主要获奖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全处罚的中外对比研究
下一篇: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