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研究--以江苏省J区大学生村官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大学生村官 | 第15页 |
·政治参与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结构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大学生村官的由来及生存状态 | 第19-26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时代背景 | 第19-20页 |
·农业现代化 | 第19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9-20页 |
·巩固基层政权合法性 | 第20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历史演变 | 第20-21页 |
·开创萌芽阶段(1995年至2001年) | 第20页 |
·发展壮大阶段(2002年至2005年) | 第20-21页 |
·普及推广阶段(2006年至今) | 第21页 |
·大学生村官的生存困境 | 第21-24页 |
·身份尴尬 | 第22页 |
·经济弱势 | 第22-23页 |
·心理压力 | 第23页 |
·工作困难 | 第23-24页 |
·前途迷茫 | 第24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热”现象分析 | 第24-26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热”现象 | 第24-25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热”与政治参与 | 第25-26页 |
3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江苏省J区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心理分析 | 第28-31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认知 | 第28-29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态度 | 第29-30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情感 | 第30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动机 | 第30-31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分析 | 第31-34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 | 第31-32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的行为内容 | 第32-33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的行为效果 | 第33-34页 |
4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的政治功能分析 | 第34-40页 |
·促进和改善基层民主政治的“放大器”功能 | 第34页 |
·汇聚和培养基层政治人才的“蓄水池”功能 | 第34-36页 |
·巩固和完善基层政治组织的“万能胶”功能 | 第36-37页 |
·协调和整合基层政治关系的“润滑油”功能 | 第37页 |
·推动和引领基层政治变革的“推土机”功能 | 第37-38页 |
·完善和创新基层政治治理的“兴奋剂”功能 | 第38-39页 |
·强化和扩大基层政治宣传的“大喇叭”功能 | 第39-40页 |
5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0-47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有广度而无深度 | 第40-43页 |
·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 | 第43-44页 |
·注重短期效用而缺乏长远规划 | 第44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4-47页 |
·“熟人社会”的阻碍 | 第45页 |
·合法性资源匮乏 | 第45页 |
·政治支持缺位 | 第45-46页 |
·政治参与能力不足 | 第46-47页 |
6 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逐步完善的基本路径 | 第47-52页 |
·政府维度 | 第47-48页 |
·完善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培养机制 | 第47页 |
·健全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提供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的合法性 | 第48页 |
·社会维度 | 第48-49页 |
·创造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舆论氛围 | 第48-49页 |
·培养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社会土壤 | 第49页 |
·村庄维度 | 第49-50页 |
·给予大学生村官适当政治信任 | 第49页 |
·宣传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作用 | 第49-50页 |
·搭建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平台 | 第50页 |
·个体维度 | 第50-52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心理自我调适 | 第50页 |
·大学生村官政治素质自我提升 | 第50-52页 |
7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76页 |
附录一: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调查问卷 | 第55-59页 |
附录二:大学生村官政治参与调查问卷数据汇总表 | 第59-65页 |
附录三:访谈资料 | 第65-76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