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服务我国民生建设对策探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9-17页 |
一、保险相关概述 | 第9-10页 |
(一) 保险的概念与内涵 | 第9页 |
(二) 保险相关理论 | 第9-10页 |
二、民生建设相关概述 | 第10-11页 |
(一) 民生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 民生建设的概念 | 第11页 |
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 | 第11-17页 |
(一) 马克思、列宁的保险思想 | 第11-14页 |
(二) 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保险业在民生建设中的地位 | 第17-21页 |
一、保险业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 第17-18页 |
(一) 有效补偿灾害损失 | 第17页 |
(二) 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 第17-18页 |
(三) 满足民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 第18页 |
二、保险业有利于社会建设 | 第18-21页 |
(一) 有利于补充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8页 |
(二)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18-19页 |
(三) 有利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 | 第19页 |
(四) 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 第19-20页 |
(五) 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险业现状与民生建设 | 第21-27页 |
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一) 规模不断扩大 | 第21-22页 |
(二) 民生保障型业务占比不断提高 | 第22页 |
(三) 民众对保险认可度逐渐增加 | 第22页 |
二、保险业在服务民生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一) 保险种类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 第22-23页 |
(二) 诚信缺失 | 第23页 |
(三)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23-24页 |
(四) 管理制度不完备 | 第24页 |
三、保险业在服务民生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4-27页 |
(一) 行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 第24-25页 |
(二) 市场主体竞争力弱 | 第25-26页 |
(三) 服务民生意识不强 | 第26页 |
(四) 监管不到位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保险业服务民生建设的对策 | 第27-36页 |
一、保险业服务民生建设的原则 | 第27页 |
(一) 贴近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 | 第27页 |
(二) 贴近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 | 第27页 |
(三) 贴近保险公司的自身实际 | 第27页 |
二、创新保险业的发展模式 | 第27-30页 |
(一) 创新经营模式 | 第27-28页 |
(二) 创新服务模式 | 第28-29页 |
(三) 创新监管模式 | 第29-30页 |
三、扩大保险保障的覆盖面 | 第30-31页 |
(一) 覆盖的人口不断增多 | 第30页 |
(二) 覆盖的地域更加宽广 | 第30页 |
(三) 覆盖的行业更加广泛 | 第30-31页 |
(四) 管理的风险更加全面 | 第31页 |
四、加强行业建设提升服务品质 | 第31-34页 |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31-32页 |
(二) 建立行业文化体系 | 第32-33页 |
(三) 提升服务品质 | 第33-34页 |
五、不断提高服务民生建设的能力 | 第34-36页 |
(一) 提高支持经济发展能力 | 第34页 |
(二) 提高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 | 第34页 |
(三) 提高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 | 第34页 |
(四) 提高服务人民生活的能力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