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绥地区回民研究(1632-1937)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24页 |
一、归绥地区回民寺坊的初步建立 | 第24-44页 |
·回民寺坊建立的历史背景 | 第24-29页 |
·清初清廷对归化城的经营 | 第24-26页 |
·归化城商业的发展 | 第26-29页 |
·清前期回民在归化城的活动(1632-1735) | 第29-37页 |
·天山南北的回民 | 第29-32页 |
·青海的回民 | 第32-34页 |
·山西的回民 | 第34-35页 |
·甘肃、陕西和宁夏的回民 | 第35-37页 |
·归化城的扩建和回民寺坊的初步发展 | 第37-44页 |
·归化城的扩建和回民寺坊的初建 | 第37-40页 |
·回民寺坊的初步发展 | 第40-44页 |
二、归绥地区回民寺坊的发展 | 第44-60页 |
·清中后期回民诸寺坊的形成 | 第44-53页 |
·乾隆时期回民聚居格局的形成 | 第44-46页 |
·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回民的迁入 | 第46-48页 |
·同治光绪宣统时回民的活动 | 第48-53页 |
·民国归绥回民的活动(1912-1937) | 第53-60页 |
·归绥地区的城市与社会观念的渐变 | 第53-55页 |
·来绥回民的来源及其活动特点 | 第55-60页 |
三、归绥地区回民寺坊的组织结构 | 第60-84页 |
·清真大寺的创立及寺际关系 | 第60-69页 |
·清真大寺创建时代考 | 第60-66页 |
·清真寺寺际关系 | 第66-69页 |
·教坊制的形成及组织制度 | 第69-75页 |
·教坊制的形成 | 第69-70页 |
·教坊制的组织制度 | 第70-72页 |
·清真寺经堂教育制度 | 第72-75页 |
·回民的行社和社团组织 | 第75-84页 |
·回民的行社 | 第75-79页 |
·回民俱进会绥远省分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 第79-84页 |
四、归绥地区回民的生计 | 第84-102页 |
·回民的生计 | 第84-95页 |
·牙纪业 | 第84-87页 |
·归绥回民的长途贩运业 | 第87-91页 |
·回民饮食业 | 第91-93页 |
·畜产品加工业 | 第93-94页 |
·其他 | 第94-95页 |
·归绥地区回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95-102页 |
·伊斯兰文化对回族经济的影响 | 第95-98页 |
·边地多元文化对回民经济的促进和挑战 | 第98-100页 |
·社会语境对回民经济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五、归绥地区回民与政府间关系 | 第102-136页 |
·清代归绥地方的基层管理制度 | 第102-116页 |
·归化城都统衙门的沿革及其基层治理 | 第102-106页 |
·绥远城将军衙门的设置及其沿革 | 第106-109页 |
·道厅体制的建立 | 第109-113页 |
·归绥地方基层治理的弊端 | 第113-116页 |
·清代回民与政府间关系 | 第116-123页 |
·清前期回民与政府间关系 | 第117-119页 |
·从“马中吉马广文”案看地方对回民的态度 | 第119-120页 |
·同治年间绥远城将军对回民的态度 | 第120-123页 |
·民国归绥地方对回民的治理 | 第123-136页 |
·民国时期政府与回族间的宏观关系 | 第123-127页 |
·归绥地区行政建置沿革与基层治理 | 第127-131页 |
·回民与政府间关系 | 第131-136页 |
结束语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