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系型信贷视角的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社区银行与关系型信贷的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金融中介理论 | 第21-22页 |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中介 | 第21-22页 |
·交易成本与金融中介 | 第22页 |
·市场定位理论 | 第22-24页 |
·市场定位步骤 | 第23页 |
·市场定位策略 | 第23-24页 |
·博弈论理论 | 第24-27页 |
·单次博弈 | 第25页 |
·重复博弈 | 第25-27页 |
·关系型信贷理论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村镇银行关系型信贷发展研究 | 第30-42页 |
·村镇银行设立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 第30-35页 |
·村镇银行设立背景及发展历程 | 第30-33页 |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我国村镇银行关系型信贷发展情况 | 第35-39页 |
·寿光村镇银行概况及经营状况 | 第36-37页 |
·齐鲁村镇银行概况及经营状况 | 第37-38页 |
·齐鲁村镇银行关系型信贷发展 | 第38-39页 |
·村镇银行关系型信贷发展不足的原因探析 | 第39-41页 |
·社会知名度不高,未获得广泛认可 | 第39页 |
·建立关系型信贷的内在动力和主观认识不足 | 第39-40页 |
·村镇银行的设立具有明显的外生性 | 第40页 |
·同质化利润可观,缺乏差异性经营的外部压力 | 第40页 |
·缺乏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分担平台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及关系型信贷经验借鉴 | 第42-52页 |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42-46页 |
·社区银行发展历程 | 第42-43页 |
·社区银行发展现状 | 第43-46页 |
·美国社区银行与我国村镇银行的整体比较 | 第46-50页 |
·社区银行与村镇银行相似之处 | 第46-47页 |
·社区银行与村镇银行区别 | 第47-50页 |
·社区银行关系型信贷经验借鉴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关系型信贷的措施 | 第52-58页 |
·政府层面 | 第52-55页 |
·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 第52-53页 |
·推进利率市场化,降低同质化竞争利润 | 第53页 |
·成立政府担保平台,分摊关系型信贷风险 | 第53-54页 |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关系型信贷的开展 | 第54页 |
·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加强村镇银行本土性 | 第54-55页 |
·实行差异化监管,促进关系型信贷开展 | 第55页 |
·村镇银行层面 | 第55-57页 |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村镇银行的认可度 | 第55页 |
·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加强信贷风险防控 | 第55-56页 |
·明确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 第56页 |
·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专业化素质 | 第56-57页 |
·精选当地合伙股东,完成“本地化”转型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