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论文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导论第15-34页
 一、选题缘由第15-17页
  (一)价值澄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双重作用第15-16页
  (二)现实反思:如何发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双重作用第16页
  (三)专业背景与学术兴趣使然:走上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研究之路第16-17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8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第17-24页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第24-28页
 三、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第28-30页
  (一)研究目标第28页
  (二)研究思路第28-29页
  (三)研究方法第29-30页
 四、研究意义第30-31页
  (一)理论意义第30-31页
  (二)实践意义第31页
 五、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31-34页
  (一)主要创新点第31-33页
  (二)不足之处第33-34页
第一章 解读教师实践性知识第34-61页
 一、知识观的嬗变与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形成第34-37页
  (一)知识观的嬗变第34-36页
  (二)后现代知识观影响下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形成第36-37页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类别及相关概念辨析第37-45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第37-39页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类别第39-42页
  (三)相关概念辨析第42-45页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第45-50页
  (一)实践性第47页
  (二)个体性第47-48页
  (三)情境性第48页
  (四)缄默性第48-49页
  (五)生成性第49页
  (六)道德性第49-50页
 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第50-54页
  (一)理论知识源第50-51页
  (二)自我实践源第51-52页
  (三)人际学习源第52-54页
 五、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第54-61页
  (一)理论知识源途径第54-57页
  (二)自我实践源途径第57-58页
  (三)人际学习源途径第58-61页
第二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内涵第61-84页
 一、知识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哲学意蕴第61-67页
  (一)“知识”的跃升和知识管理思想的演进第61-63页
  (二)知识管理思想的哲学意蕴第63-67页
 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第67-69页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第69-75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作用第69-71页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存在现状第71-75页
 四、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第75-81页
  (一)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理论提供理论参照第76-79页
  (二)现代管理对象的变迁提供实践支持第79-80页
  (三)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供技术保障第80-81页
 五、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第81-84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第81-82页
  (二)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涵义的解读第82-84页
第三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维度第84-123页
 一、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管理第85-99页
  (一)新手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管理第85-90页
  (二)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管理第90-95页
  (三)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个体实践性知识管理上的差异第95-96页
  (四)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第96-99页
 二、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管理第99-114页
  (一)学科教研组的实践性知识管理第100-104页
  (二)教师共同体的实践性知识管理第104-109页
  (三)教师自组织的实践性知识管理第109-113页
  (四)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体、教师自组织作为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管理方式的相关比较第113-114页
 三、学校层面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以 S 小学为例第114-123页
第四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机制第123-137页
 一、显性管理机制第123-132页
  (一)设立教师实践性知识主管第123-126页
  (二)开发和应用学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第126-130页
  (三)催生“教师自组织”第130-132页
 二、隐性管理机制第132-137页
  (一)构建“成长型”的激励体系第132-133页
  (二)建设“支持型“的场域第133-135页
  (三)形成“共享型“的组织文化第135-137页
第五章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后的负面影响和预防机制第137-149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137-142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知识产权问题第137-139页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的运用带来的过度技术化倾向问题第139-140页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后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第140-141页
  (四)专家型教师的权威地位丧失问题第141-142页
 二、预防机制探析第142-149页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49-152页
 一、研究结论第149-150页
 二、研究展望:校际间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何以可能?第150-152页
附录第152-157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存在现状的调查问卷第152-155页
 二、教师个体访谈提纲第155页
 三、教研组长访谈提纲第155-156页
 四、校长访谈提纲第156-15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7-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与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下一篇: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