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轨迹基的非刚体运动恢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非刚体运动分类 | 第11-13页 |
·三维运动恢复的技术概述 | 第13-16页 |
·三维运动恢复方法的分类 | 第13-14页 |
·基于特征对应的三维运动恢复方法 | 第13页 |
·基于光流场的三维运动恢复方法 | 第13-14页 |
·两种三维运动恢复方法的比较 | 第14页 |
·刚体的三维运动恢复 | 第14-15页 |
·非刚体的三维运动恢复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三维运动恢复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18-32页 |
·射影几何理论 | 第18-22页 |
·二维空间 | 第18-21页 |
·三维空间 | 第21-22页 |
·摄像机几何模型及相关理论 | 第22-29页 |
·常用参考坐标系及转换关系 | 第23-24页 |
·摄像机模型 | 第24-27页 |
·摄像机基本模型 | 第25-27页 |
·CCD 摄像机 | 第27页 |
·透视投影模型及其线性近似表示 | 第27-29页 |
·迭代法介绍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弱透视投影下基于轨迹基的三维运动恢复 | 第32-42页 |
·因式分解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问题描述 | 第32-33页 |
·刚体因式分解法 | 第33-34页 |
·非刚体因式分解法 | 第34-35页 |
·轨迹空间相关理论 | 第35-36页 |
·三维空间中的对偶性表示 | 第36-39页 |
·对偶理论基本知识 | 第36-37页 |
·对偶理论介绍 | 第37-38页 |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对偶性表示 | 第38-39页 |
·三维结构的对偶表示 | 第39页 |
·弱透视投影下的轨迹基表示[66]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轨迹基类型和数目的选择 | 第42-53页 |
·引言 | 第42页 |
·运动轨迹分析 | 第42-48页 |
·运动轨迹的表示方法 | 第42-44页 |
·运动轨迹的分类 | 第44-48页 |
·基于形状的运动轨迹分类法 | 第44-45页 |
·基于 PCA 的运动轨迹分类法 | 第45-46页 |
·基于自适应阈值的运动轨迹分类法 | 第46-48页 |
·轨迹基数目的选择 | 第48页 |
·轨迹基的选择 | 第48-52页 |
·常用的变换 | 第48-50页 |
·DCT 基和 WHT 基在运动恢复中的误差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透视投影下基于轨迹基的三维运动恢复 | 第53-58页 |
·引言 | 第53页 |
·深度信息的获得 | 第53-55页 |
·弱透视投影和透视投影之间的关系 | 第53-54页 |
·迭代因子的求解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 第55-57页 |
·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误差分析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