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法国哲学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其他论文

本原之思:身份认同与犹太文化—德里达解构论管窥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7页
 第一节 解题第12-13页
 第二节 相关概念说明与联系第13-20页
     ·问题的提出:“本原之思”思什么?第13-14页
     ·解构主义之前的“本原之思”:本源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第14-18页
     ·德里达解构论的“本原之思”第18-20页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第20-32页
     ·选题价值及其意义第20-21页
     ·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现状第21-32页
 第四节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及拟突破点第32-37页
     ·研究重点第32-34页
     ·研究理路第34-35页
     ·研究方法第35-37页
第二章 本原问题意识下的身份认同观念与解构理论第37-53页
 第一节 德里达的一生“身份认同”(危机)与“本原”第38-42页
 第二节 身份认同与解构理论产生第42-53页
     ·童年时期对“犹太出身”的“置疑”第42-45页
     ·青(少)年时期对“法语”的“两难”第45-48页
     ·成年对“权威(主流)”的“歧路”第48-53页
第三章 本原之思的路径和德里达的方法论借鉴第53-89页
 第一节 海德格尔前期的“本原之思”第53-65页
     ·作为“本原”的“存在”如何问第54-56页
     ·作为“本原”的“存在/此在”在哪里第56-65页
 第二节 海德格尔后期的“本原之思”第65-75页
     ·海德格尔后期“本原之思”:“存在”词源学第67-70页
     ·海德格尔后期“本原之思”:真理与“无蔽”第70-75页
 第三节 人类能否“返回本原”?第75-89页
     ·“语源主义”作为“本原之思”的“路径依赖”第75-79页
     ·“返回步伐”作为“本原之思”的“神秘导向”和“乡愁”第79-83页
     ·“返回本原”:“基础主义”和“历史-理性-建构主义”的路径借鉴第83-89页
第四章 解构视野下的“本原”(反题)第89-115页
 第一节 胡塞尔的“自我”与德里达的“重复”批评第90-98页
     ·胡塞尔的“严格科学”意识和“现象学”宗旨第91-93页
     ·德里达对胡塞尔“自我与声音”的批判第93-98页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与德里达的“非中心”批评第98-106页
     ·“中心”在哪里?第99-101页
     ·“中心”在“游戏”中指向“差异”第101-106页
 第三节 福柯的“疯癫”书写与德里达的“本原”批评第106-115页
     ·笛卡尔的“疯癫”描述和福柯的“疯癫”书写第106-109页
     ·福柯“考古学”的“本原主义”错误第109-115页
第五章 解构视野下的“本原”(正题)第115-139页
 第一节 索绪尔的“差异”与德里达的“differance”第115-125页
     ·索绪尔的“声音中心主义”和“文字学”的地位第119-121页
     ·索绪尔的“差异”和德里达的“differance”第121-125页
 第二节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与德里达的“解构”旨归第125-131页
     ·列维纳斯的“暴力哲学”论和“他者”第126-128页
     ·列维纳斯的“绝对他者”和德里达的“差异”第128-131页
 第三节 卢梭的“补充”与德里达的“延异”实质第131-139页
     ·卢梭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第132页
     ·卢梭对文字的态度及其悖论第132-135页
     ·德里达的“充替”与“痕迹”和“延异”第135-139页
第六章 解构“本原”与本原解构第139-181页
 第一节 解构“本原”:延异作为解构要义第141-155页
     ·延异本义第141-142页
     ·解构主义:一个词语的战争第142-149页
     ·解构“本原”影响了谁?第149-155页
 第二节 解构“意义”:取消中心价值和终极意义第155-164页
     ·技术、克隆技术及其解构立场第155-160页
     ·“科学万能论”批判与解构之开放性第160-164页
 第三节 “本原”解构:犹太性与他者伦理第164-181页
     ·“言与物”:解构之根和犹太之本第166-169页
     ·“延异-他者思维”:解构之本和犹太之表第169-176页
     ·“界限理论”:解构之表和犹太之综第176-181页
结语:本原之思与文学理论问题第181-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0页
致谢第200-202页
个人简历第202-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郭嵩焘洋务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