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控矿构造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5页 |
| ·成矿构造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存在问题 | 第15页 |
| ·研究內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9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页 |
| ·区域地层 | 第17-21页 |
| ·开心岭群(C2-P2) | 第18页 |
| ·乌丽群(P3) | 第18页 |
| ·结扎群(T3) | 第18-19页 |
| ·雁石坪群(J2-3) | 第19页 |
| ·风火山群(K) | 第19-20页 |
| ·古-新近纪地层(E-N) | 第20页 |
| ·第四纪地层(Q) | 第20-21页 |
| ·区域构造 | 第21-23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3-26页 |
| ·火山岩 | 第23-24页 |
| ·侵入岩 | 第24-26页 |
|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28页 |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6-27页 |
|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28页 |
| ·区域矿产特征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条件分析 | 第29-45页 |
|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40页 |
| ·多才玛铅锌矿床 | 第31-32页 |
| ·雀莫错铅锌矿床 | 第32-33页 |
| ·纳保扎陇铅锌矿床 | 第33-36页 |
| ·楚多曲矿区铅锌矿床 | 第36-37页 |
| ·扎拉夏各涌铅锌矿床 | 第37-39页 |
| ·那日尼亚铅锌矿床 | 第39-40页 |
| ·控矿地质条件分析 | 第40-45页 |
| ·地层与成矿 | 第41-42页 |
| ·岩浆活动与成矿 | 第42-43页 |
| ·构造与成矿 | 第43页 |
| ·成矿时代分析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及期次划分 | 第45-57页 |
| ·遥感解译 | 第45-49页 |
| ·遥感数据来源 | 第45-47页 |
| ·遥感构造解译 | 第47-49页 |
| ·断裂构造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49-51页 |
| ·北西向断裂构造带 | 第49-50页 |
| ·北东向断裂构造带 | 第50页 |
| ·东西向断裂构造带 | 第50-51页 |
| ·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带 | 第51页 |
| ·期次划分 | 第51-57页 |
| ·第一期 | 第51-53页 |
| ·第二期 | 第53-54页 |
| ·第三期 | 第54-55页 |
| ·第四期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控矿构造分析 | 第57-71页 |
| ·控矿构造特征 | 第57-63页 |
| ·北西向控矿断裂特征 | 第58-60页 |
| ·东西向控矿断裂特征 | 第60-62页 |
| ·南北向控矿断裂特征 | 第62-63页 |
| ·构造控矿作用 | 第63-67页 |
| ·导矿构造 | 第64页 |
| ·容矿构造 | 第64-67页 |
| ·构造控矿规律 | 第67-68页 |
| ·空间分布规律 | 第67-68页 |
| ·时间分布规律 | 第68页 |
| ·下步找矿方向 | 第68-71页 |
| ·重点找矿区域 | 第69-70页 |
| ·重点容矿构造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