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布苏金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7页 |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 第15-17页 |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7-31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18页 |
| ·区域地层 | 第18-22页 |
| ·志留系(S) | 第18-19页 |
| ·泥盆系(D) | 第19-20页 |
| ·石炭系(C) | 第20-21页 |
| ·第三系(N) | 第21页 |
| ·第四系(Q) | 第21-22页 |
| ·区域构造 | 第22-25页 |
| ·褶皱 | 第22-23页 |
| ·断裂 | 第23-25页 |
| ·岩浆岩 | 第25-28页 |
| ·深成岩 | 第25-26页 |
| ·浅成及脉岩 | 第26-28页 |
| ·变质作用 | 第28页 |
|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29页 |
| ·区内主要地层含金背景 | 第28页 |
| ·金异常分布规律 | 第28-29页 |
| ·区域重力场特征 | 第29-30页 |
| ·区域磁场特征 | 第30-31页 |
| 第3章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1-40页 |
| ·矿区地层 | 第31-32页 |
| ·志留系库布苏群(Skp) | 第31页 |
| ·泥盆系(D) | 第31-32页 |
| ·矿区构造 | 第32页 |
| ·褶皱 | 第32页 |
| ·断裂 | 第32页 |
| ·岩浆岩 | 第32-34页 |
| ·变质作用 | 第34页 |
| ·动力变质作用 | 第34页 |
| ·接触变质作用 | 第34页 |
| ·矿体特征 | 第34-36页 |
| ·3 号脉矿体 | 第35-36页 |
| ·28-2 号脉矿体 | 第36页 |
| ·矿石类型 | 第36-38页 |
| ·3 号脉蚀变闪长玢岩 | 第36-37页 |
| ·28-2 号脉霏细斑岩 | 第37-38页 |
| ·围岩蚀变 | 第38-40页 |
| 第4章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 第40-48页 |
| ·技术方法及其原理 | 第40-42页 |
| ·电阻率测井 | 第40页 |
| ·激电测井 | 第40-41页 |
| ·激电联合剖面测量 | 第41-42页 |
| ·物性工作 | 第42页 |
| ·矿区地球物理电性参数统计 | 第42页 |
| ·地面电法异常及成果解释 | 第42-43页 |
| ·井中电法异常及成果解释 | 第43-47页 |
| ·激电测井 | 第43-46页 |
| ·地井方位测量(以 ZK14402 为例) | 第46-47页 |
| ·地球物理找矿在该区应用前景 | 第47-48页 |
|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48-65页 |
|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48-57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59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 ·R 型聚类分析 | 第58-59页 |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9-65页 |
|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第59页 |
|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 | 第59-63页 |
|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 第63-65页 |
| 第6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 第65-69页 |
| ·矿床类型与成矿模式浅析 | 第65-67页 |
| ·矿床类型 | 第65页 |
| ·成矿模式 | 第65-67页 |
| ·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忕 | 第67-69页 |
| ·关于矿床的形成时间 | 第67页 |
| ·控矿的空间规律 | 第67-68页 |
| ·找矿标志 | 第68-6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个人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