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谢霖先生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介绍 | 第12-13页 |
| ·文献研究 | 第13页 |
| ·调查研究 | 第13页 |
| ·历史研究 | 第13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15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研究期间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三角帐 | 第15-18页 |
| ·银行簿记 | 第18-21页 |
| ·国内当代银行会计学综述 | 第21-22页 |
| ·馆藏文献综述 | 第22页 |
| ·总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中国传统的银行会计思想 | 第23-31页 |
| ·中国传统银行会计概述 | 第23页 |
| ·钱庄业的会计组织结构 | 第23-25页 |
| ·钱庄业的会计方法 | 第25-29页 |
| ·账簿设置与运用 | 第25-28页 |
| ·记账方法与结算方法 | 第28-29页 |
| ·钱庄业会计制度 | 第29-31页 |
| ·转账制度 | 第29页 |
| ·现金管理与核算制度 | 第29-30页 |
| ·年终结账制度 | 第30-31页 |
| 第4章 初创之前的中国银行和谢霖先生 | 第31-33页 |
| ·由大清银行到中国银行 | 第31-32页 |
| ·谢霖先生简介 | 第32-33页 |
| 第5章 谢霖进入中国银行之后的银行会计改革 | 第33-40页 |
| ·大清银行会计的改良 | 第33-34页 |
| ·会计账簿的设置与运用 | 第33页 |
| ·大清银行的会计方法 | 第33-34页 |
| ·中国银行的新式簿记方法 | 第34-38页 |
| ·新式簿记法的运用 | 第34页 |
| ·中国银行的会计组织 | 第34-35页 |
| ·中国银行的会计制度 | 第35-36页 |
| ·中国银行会计方法 | 第36-38页 |
| ·新式记账方法对传统的突破 | 第38-40页 |
| 第6章 谢霖先生提倡的银行会计改革 | 第40-53页 |
| ·会计核算 | 第40-46页 |
| ·统一银行会计科目 | 第40-41页 |
| ·废除日记账、总账 | 第41-44页 |
| ·未达帐 | 第44-45页 |
| ·呆账 | 第45-46页 |
| ·原始凭证 | 第46-48页 |
| ·背书 | 第46页 |
| ·支票 | 第46-47页 |
| ·《中国会计史稿》描述的会计凭证改革 | 第47-48页 |
| ·对银行会计的贡献 | 第48-53页 |
| ·会计人才的培训班 | 第48-49页 |
| ·银行会计学术研究 | 第49-53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3-56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关于谢霖先生银行会计贡献的已有研究成果 | 第53页 |
| ·本文关于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不足 | 第54-55页 |
| ·后续研究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谢霖先生的文献 | 第56页 |
| 期刊论文 | 第56-58页 |
| 著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