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客室内不均匀热环境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列车热环境分析 | 第14-16页 |
·不均匀热环境评价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客室内热环境评价体系 | 第19-32页 |
·高速列车客室热环境 | 第19-22页 |
·热环境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不均匀热环境 | 第21-22页 |
·客室内热环境现有标准 | 第22-24页 |
·热环境评价指标 | 第24-32页 |
·气流分布评价指标 | 第24-27页 |
·热舒适评价指标 | 第27-32页 |
第3章 静态条件下空车测试与分析 | 第32-48页 |
·客室内温度、风速测量 | 第32-35页 |
·测试概况 | 第32-33页 |
·测试仪器 | 第33-34页 |
·测点布置 | 第34-35页 |
·温度场、风速场模拟 | 第35-44页 |
·空车客室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36-38页 |
·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网格的划分 | 第39-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均匀出风模拟结果 | 第44页 |
·空车静态热环境评价 | 第44-48页 |
·气流分布评价 | 第45-46页 |
·热舒适评价 | 第46-48页 |
第4章 运行工况下 CFD 边界条件确定 | 第48-58页 |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48-49页 |
·EnergyPlus 介绍 | 第48页 |
·EnergyPlus 计算原理 | 第48-49页 |
·行车边界条件的计算 | 第49-53页 |
·车体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E+模型的设置 | 第50-52页 |
·E+模拟结果 | 第52-53页 |
·边界条件模拟结果验证 | 第53-56页 |
·测试概况 | 第53-54页 |
·测试仪器 | 第54页 |
·测试结果 | 第54-56页 |
·设计工况的模拟结果 | 第56-58页 |
第5章 运行工况下客室内热环境评价与改进 | 第58-75页 |
·满员客室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58页 |
·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行车满员热环境评价 | 第59-69页 |
·不均匀性评价 | 第59-67页 |
·气流组织评价 | 第67-68页 |
·热舒适评价 | 第68-69页 |
·改进方案及效果 | 第69-75页 |
·调整回风口位置 | 第70-71页 |
·调整两侧风量 | 第71-72页 |
·座椅送风 | 第72-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