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导言 | 第9-11页 |
| 一、抢劫罪的对象问题 | 第11-23页 |
| (一)抢劫罪中“公私财物”的内涵及特征 | 第11-13页 |
| 1. 财物必须具备可支配性 | 第11-12页 |
| 2. 财物必须具备价值性 | 第12页 |
| 3. 财物必须具有他占性 | 第12-13页 |
| (二)抢劫罪中公私财物的特殊外延 | 第13-23页 |
| 1. “虚拟财产”可否成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 | 第13-17页 |
| 2.“不动产”可否作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 | 第17-20页 |
| 3. “财产性利益”可否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 第20-21页 |
| 4. “违禁品”可否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 第21-22页 |
| 5. “非法财物”可否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 第22-23页 |
| 二、“入户抢劫”的认定问题 | 第23-32页 |
| (一) 对“户”的理解 | 第23-28页 |
| 1. “户”的特征 | 第23-25页 |
| 2. 是否可以将“户”理解为“室” | 第25-26页 |
| 3. 对“户”的认定中几种疑难情形的处理 | 第26-28页 |
| (二) 对“入”的理解 | 第28-32页 |
| 1. “入户抢劫”与“在户抢劫”的区别 | 第28-29页 |
| 2. 合法的“入” | 第29页 |
| 3. 非法的“入” | 第29-30页 |
| 4. 以合法形式掩饰非法目的的“入” | 第30页 |
| 5. 转化的“入” | 第30-32页 |
| 三、“准抢劫罪”成立要件问题探究 | 第32-40页 |
| (一)“准抢劫罪”的前提条件 | 第32-34页 |
| 1. “罪”与“行为”的分歧 | 第32-33页 |
| 2. 数额“大小”与“有无”的分歧 | 第33页 |
| 3. 前提行为“既遂”与“未遂”的分歧 | 第33页 |
| 4. 是否包括其他以盗窃、诈骗、抢夺等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分歧 | 第33-34页 |
| (二)“准抢劫罪”的客观要件 | 第34-36页 |
| 1.“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理解 | 第34-35页 |
| 2. “当场”的理解 | 第35-36页 |
| (三)“准抢劫罪”的主体条件 | 第36-38页 |
| (四)“准抢劫罪”的主观条件 | 第38-40页 |
| 1. 窝藏赃物 | 第38页 |
| 2. 抗拒抓捕 | 第38页 |
| 3. 毁灭罪证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