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4页 |
| ·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聚落空废化与空间形态的理论 | 第17-20页 |
| ·聚落空废化 | 第17-18页 |
| ·聚落 | 第17页 |
| ·空废化 | 第17-18页 |
| ·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 ·形态 | 第18页 |
| ·空间形态 | 第18页 |
| ·聚落空间形态 | 第18-19页 |
| ·聚落空废化与空间形态变迁的关系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传统聚落空废化的现状研究 | 第20-24页 |
| ·空废化下聚落结构现状特征 | 第20-22页 |
| ·离散 | 第20-21页 |
| ·建筑无序 | 第21页 |
| ·空废 | 第21页 |
| ·人口流动 | 第21-22页 |
| ·经济萧条 | 第22页 |
| ·空废化量化分析 | 第22-24页 |
| ·空废化量化分析的指标 | 第22-23页 |
| ·案例分析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聚落空废化现象形成动因 | 第24-29页 |
| ·影响聚落空废化现象的外部动因 | 第24-25页 |
| ·外部社会因素 | 第24页 |
| ·外部经济因素 | 第24-25页 |
|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5页 |
| ·影响聚落空废化现象的内部动因 | 第25-28页 |
| ·内部社会因素 | 第25-27页 |
| ·内部经济因素 | 第27页 |
| ·内部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第五章 对永宁聚落空废化现象的具体分析 | 第29-49页 |
| ·永宁聚落历史空间变迁的解读 | 第29-32页 |
| ·兴起 | 第29页 |
| ·发展——海交古港 | 第29页 |
| ·鼎盛——闽南古卫 | 第29-30页 |
| ·衰败与重生 | 第30-31页 |
| ·历史空间的轨迹 | 第31-32页 |
| ·空废化对永宁聚落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人口流动 | 第32页 |
| ·商业衰退 | 第32-33页 |
| ·房屋空置 | 第33页 |
| ·人居环境的恶化 | 第33-34页 |
| ·空废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34-41页 |
| ·点状空间 | 第35-39页 |
| ·线状空间 | 第39-41页 |
| ·面状空间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页 |
| ·空间生长至上而下的主导因素 | 第41-48页 |
| ·经济因素 | 第41-42页 |
| ·政治因素 | 第42-44页 |
| ·思想文化因素 | 第44-47页 |
| ·制度因素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实践层面下空废化化解之道---永宁古卫城的复兴之道 | 第49-58页 |
| ·旅游开发策略 | 第49-56页 |
| ·聚落概况 | 第49-52页 |
| ·旅游发展目标 | 第52页 |
| ·旅游发展战略思路 | 第52-53页 |
| ·旅游主题与形象定位 | 第53页 |
| ·旅游开发原则 | 第53-56页 |
| ·制度的完善 | 第56页 |
| ·文化延续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