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聚乙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和降解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5页
 1 聚乙烯的简介第13-14页
 2 研究背景第14-15页
   ·聚乙烯塑料制品的污染现状及处理方式第14页
   ·聚乙烯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3 聚乙烯的生物降解机理第15-16页
 4 聚乙烯降解微生物的筛选技术第16-21页
   ·已分离筛选出的降解菌第16-18页
   ·聚乙烯材料的预处理第18页
   ·菌株的分离方法第18-20页
     ·以聚乙烯为唯一碳源进行分离筛选第18-19页
     ·利用共代谢作用进行分离筛选第19-20页
   ·分离筛选方法的展望第20-21页
 5 聚乙烯塑料生物降解的评价方法第21-22页
 6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种鉴定中的运用第22-24页
   ·分子生物学的简介第22页
   ·菌种鉴定中所运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第22-24页
     ·PCR 扩增技术第22-23页
     ·基因克隆技术第23页
     ·目的基因序列的研究第23-24页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目的和意义第24页
   ·本课题的基金来源第24-25页
第二章 低分子量聚乙烯(LMWPE)降解菌群的分离第25-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8页
   ·土壤填埋实验第25页
     ·实验土样的制备第25页
     ·填埋材料第25页
     ·土壤填埋第25页
   ·土壤梯度稀释液的制作第25-26页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第26页
   ·菌群的分离第26-28页
     ·共代谢富集培养第26-27页
     ·选择培养第27页
     ·驯化培养第27-28页
     ·二次驯化培养第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2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29-30页
第三章 高分子量聚乙烯(HMWPE)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第30-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44页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第30页
   ·活化菌株第30页
   ·高分子量聚乙烯降解菌的筛选第30-31页
   ·菌株 LBX-1 的鉴定第31-40页
     ·形态学观察第31页
       ·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的观察第31页
       ·显微镜下孢子和孢子丝形态的观察第31页
     ·生理生化鉴定第31-35页
       ·酪氨酸水解实验第31-32页
       ·尿素水解实验第32页
       ·硝酸还原实验第32-33页
       ·明胶液化实验第33页
       ·淀粉水解实验第33-34页
       ·不同碳源利用实验第34页
       ·45℃下的生长实验第34页
       ·水杨酸培养液中的生长实验第34-35页
     ·分子鉴定第35-40页
       ·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第35-36页
       ·PCR 扩增第36-37页
       ·16SrDNA 的克隆第37-40页
       ·目的基因的测序第40页
       ·16SrDNA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第40页
   ·菌株 LBX-2 的鉴定第40-44页
     ·形态学观察第40-41页
       ·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的观察第40-41页
       ·显微镜下孢子和孢子丝形态的观察第41页
       ·不同培养基中的气生菌丝的颜色变化第41页
     ·生理生化鉴定第41-43页
       ·明胶液化实验第41页
       ·牛奶凝固与胨化实验第41-42页
       ·淀粉水解实验第42页
       ·酪氨酸水解实验第42页
       ·不同碳源利用实验第42页
       ·抗菌谱实验第42-43页
       ·硫化氢产生实验第43页
     ·分子鉴定第43-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5页
   ·高分子量聚乙烯降解菌的筛选第44-45页
     ·7 株菌对粉末(Mw=10 万)的降解第44页
     ·7 株菌对粉末(Mw=40 万)的降解第44-45页
   ·菌株 LBX-1 的鉴定第45-50页
     ·菌落形态第45-46页
     ·孢子和孢子丝的形态第46页
     ·生理生化鉴定第46-47页
     ·分子鉴定第47-50页
       ·PCR 的扩增第47-48页
       ·克隆测序第48-49页
       ·16SrDNA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第49-50页
   ·菌株 LBX-2 的鉴定第50-55页
     ·菌落形态第50-51页
     ·孢子和孢子丝的形态第51页
     ·不同培养基中的气生菌丝的颜色变化第51页
     ·生理生化鉴定第51-52页
     ·分子鉴定第52-55页
       ·PCR 的扩增第52-53页
       ·克隆测序第53-54页
       ·16SrDNA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第54-55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5-56页
第四章 可黏附在聚乙烯膜表面微生物的筛选第56-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实验材料第56页
   ·材料的预处理第56页
   ·可黏附在聚乙烯膜表面菌株的筛选第56-57页
   ·菌株的初步鉴定(形态学鉴定)第57-58页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的观察第57页
       ·PDA 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观察第57页
       ·查氏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观察第57页
     ·显微镜下的孢子和菌丝形态观察第57-58页
       ·制作简易装片第57页
       ·镜检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2页
   ·可黏附在聚乙烯膜表面菌株的筛选第58-59页
   ·菌株 LBX-6 的初步鉴定第59-62页
     ·PDA 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第59-60页
     ·查氏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第60-61页
     ·显微镜下的孢子和菌丝形态第61-62页
 3 结论与讨论第62-63页
第五章 菌株 LBX-2 降解特性的研究第63-7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3-66页
   ·活化菌株第63页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第63页
     ·实验材料第63页
     ·预处理第63页
   ·制作粉末(M_w=40 万)的吸光度曲线第63页
   ·制作菌株的生长曲线第63-64页
   ·环境因素对菌株 LBX-2 降解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粉末降解量的测定第64页
     ·单因素对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温度的影响第64页
       ·pH 的影响第64-65页
       ·接种量的影响第65页
       ·培养时间的影响第65页
     ·多因素对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第65-66页
   ·共代谢作用(共基质代谢)对菌株 LBX-2 降解性能的影响第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77页
   ·粉末(M_w=40 万)的吸光度曲线第66-67页
   ·菌株 LBX-2 的生长曲线第67-69页
   ·环境因素对菌株 LBX-2 降解性能的影响第69-76页
     ·单因素对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第69-73页
       ·温度的影响第69-70页
       ·pH 的影响第70-71页
       ·接种量的影响第71-72页
       ·培养时间的影响第72-73页
     ·多因素对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第73-76页
   ·共代谢作用(共基质代谢)对菌株 LBX-2 降解性能的影响第76-77页
 3 结论第77-7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1 总结第78-79页
 2 展望第79-80页
   ·关于菌株 LBX-2第79页
   ·关于聚乙烯粉末的降解指标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耐低温反硝化菌的选育及其脱氮特性研究
下一篇:龙泉山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变化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