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的零形式识别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零形式相关背景 | 第17-25页 |
·FrameNet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SemEval-2010 Task 10 | 第20-21页 |
·零形式介绍 | 第21-24页 |
·词汇的零形式 | 第21-22页 |
·结构的零形式 | 第22页 |
·无定的零形式 | 第22-23页 |
·有定的零形式 | 第23页 |
·几种类型的零形式之间的关系 | 第23页 |
·零形式在语料中的表示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有定的零形式识别 | 第25-33页 |
·任务描述 | 第25页 |
·基于规则的零形式检测 | 第25-29页 |
·核心框架元素之间的三种关系 | 第25-27页 |
·零形式检测的规则 | 第27页 |
·零形式检测实验步骤 | 第27-29页 |
·基于最大熵的零形式分类 | 第29-30页 |
·最大熵原理 | 第29-30页 |
·零形式分类模型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实验设置 | 第33-34页 |
·实验语料 | 第33页 |
·实验工具 | 第33页 |
·实验预处理 | 第33-34页 |
·实验结果评价指标 | 第34页 |
·零形式检测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37页 |
·零形式分类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9-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