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地理分异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表目录第16-17页
图目录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3页
   ·选题背景第18-22页
     ·植物物种分布第18-19页
     ·植物功能性状与物种分布第19-20页
     ·南北样带温带区研究的重要性第20-2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0页
     ·植物功能性状的分类第22-23页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第23-26页
     ·植物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第26-29页
     ·植物功能性状的应用第29-30页
   ·科学问题与内容第30-33页
     ·科学问题第30-31页
     ·研究目标第31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流程第31-33页
第二章 研究概况第33-38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33-34页
     ·研究区域第33-34页
     ·气候和土壤第34页
     ·植被概况第34页
   ·主要研究地点概况第34-38页
第三章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38-52页
   ·前言第38-39页
   ·研究方法第39-42页
     ·研究地点及树种第39页
     ·功能性状的测定第39-40页
     ·环境因子第40-41页
     ·数据处理第41-42页
   ·研究结果第42-48页
     ·主要树种功能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42-47页
     ·主要树种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第47-48页
   ·讨论第48-50页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第48-50页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的适应策略第50页
   ·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功能性状的地理分异第52-72页
   ·前言第52-53页
   ·材料和方法第53-57页
     ·植物标本筛选第53-56页
     ·叶片形态指标测定第56页
     ·气候因子第56-57页
     ·数据处理第57页
   ·研究结果第57-64页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57-61页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间的关系第61-64页
   ·讨论第64-71页
     ·气候驱动栎属树种叶片的形态分化第64-65页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的关联进化第65-67页
     ·栎属树种地理分异的环境驱动机制第67-70页
     ·标本数据库查阅方法的有效性第70-71页
   ·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种子性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第72-90页
   ·前言第72-73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种子采集第73-74页
     ·性状测定第74-75页
     ·环境因子第75页
     ·数据处理第75页
   ·研究结果第75-85页
     ·种子质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75-78页
     ·种子化学组成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78-83页
     ·种子化学组成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第83-84页
     ·种子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第84-85页
   ·讨论第85-89页
     ·环境条件对种子性状的影响第85-86页
     ·种子质量对气候条件的响应第86-87页
     ·种子化学组成对气候条件的响应第87-88页
     ·种子化学组成之间相互关联第88-89页
   ·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幼苗功能性状比较研究第90-104页
   ·引言第90-91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91-94页
     ·田间试验第91-92页
     ·幼苗功能性状的观测第92-93页
     ·数据处理第93-94页
   ·研究结果第94-98页
     ·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异第94-96页
     ·幼苗功能性状与成年林木功能性状的关系第96页
     ·幼苗功能性状与种子质量的关系第96-98页
   ·讨论第98-102页
     ·栎属树种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异第98-99页
     ·幼苗功能性状与成年林木功能性状的关系第99-100页
     ·种子质量对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104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04-110页
   ·结论第104-107页
   ·展望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4页
附录第124-128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蝴蝶觅食过程中的嗅觉和视觉行为反应研究
下一篇: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不同经营模式土壤碳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