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 ·技术创新研究 | 第14-15页 |
| ·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 第15-17页 |
|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 第17-18页 |
| ·具体技术推广研究 | 第18-19页 |
| ·文献评述 | 第19页 |
| ·研究设计 | 第19-25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问题与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基础 | 第25-37页 |
| ·基本概念 | 第25-28页 |
| ·创新及农业技术创新 | 第25-26页 |
| ·扩散及农业技术扩散 | 第26-27页 |
| ·农业技术推广 | 第27页 |
|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 | 第27-28页 |
|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经济属性 | 第28页 |
| ·理论基础 | 第28-37页 |
| ·技术诱发理论 | 第28-29页 |
| ·农业创新的采用及扩散理论 | 第29-31页 |
| ·技术空间扩散理论 | 第31-32页 |
|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 第32-35页 |
| ·农业信息系统理论 | 第35-36页 |
| ·人际传播理论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广西的扩散过程分析 | 第37-66页 |
| ·技术扩散的过程分析 | 第37-45页 |
| ·创新扩散的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 ·创新扩散的路径分析 | 第39-40页 |
| ·创新扩散的网络构建 | 第40-43页 |
| ·个体创新采纳行为 | 第43-45页 |
| ·外部网络中的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 第45-53页 |
| ·社会功能性扩散过程 | 第45-52页 |
| ·社会建构性扩散过程 | 第52-53页 |
| ·内部网络中的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 第53-60页 |
| ·社区内部的技术扩散方式 | 第53-55页 |
| ·社区内部的技术扩散效率 | 第55-57页 |
| ·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 | 第57-60页 |
| ·内外技术扩散的交互运行 | 第60-61页 |
| ·社区内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 第61-65页 |
| ·早期采用者的识别 | 第61-64页 |
| ·创新者的扩散功能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评价 | 第66-98页 |
| ·技术扩散效果评价的内容框架 | 第66-69页 |
| ·技术扩散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6-67页 |
| ·技术推广工作评价的内容框架 | 第67-69页 |
| ·社区影响评价 | 第69页 |
|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状况评价 | 第69-71页 |
|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程度 | 第69-70页 |
| ·推广速度与推广难度 | 第70-71页 |
|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经济效益评价 | 第71-72页 |
| ·经济效益预测 | 第71页 |
| ·实际经济效益 | 第71-72页 |
|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评价 | 第72-75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72-74页 |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74页 |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74-75页 |
| ·不同角度的技术扩散评估分析 | 第75-85页 |
| ·时间维度下的技术扩散效果 | 第75-80页 |
| ·不同群体的技术偏好差异 | 第80-83页 |
| ·不同空间的技术扩散效率 | 第83-85页 |
| ·社区层面的技术扩散效果评价 | 第85-90页 |
| ·农户技术需求 | 第85-87页 |
| ·采纳与不采纳 | 第87-89页 |
| ·技术扩散的持续性 | 第89-90页 |
| ·认知差异与评价方式 | 第90-97页 |
| ·不同类型农户的技术应用效果 | 第90-91页 |
| ·扩散系统与扩散效率 | 第91-94页 |
| ·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评价方式 | 第94-97页 |
| ·小结 | 第97-98页 |
| 第五章 农民采纳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8-117页 |
| ·理论分析 | 第98-99页 |
| ·调查设计与数据 | 第99-106页 |
| ·调查社区基本概况 | 第99-100页 |
| ·调查样本情况 | 第100-106页 |
| ·Logistic模型分析 | 第106-111页 |
| ·模型构建 | 第106-107页 |
| ·变量描述 | 第107页 |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107-111页 |
| ·农户采纳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外部因素分析 | 第111-115页 |
| ·农户接收信息渠道与采纳行为选择 | 第111-113页 |
|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自身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 ·基本结论 | 第115-11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7-123页 |
| ·结论 | 第117-119页 |
| ·以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是技术扩散过程的决定因素 | 第117页 |
|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人际传播是创新扩散的主要路径 | 第117-118页 |
| ·单一的技术推广目标与多样的个体农户需求是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118页 |
| ·开展扩散过程评估可以减少创新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 第118-119页 |
| ·技术扩散效果取决于目标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取向和评价标准 | 第119页 |
| ·农民技术采纳行为受到农户、技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 | 第119页 |
| ·建议 | 第119-123页 |
| ·寻找更加有效的技术扩散路径 | 第119-120页 |
| ·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时注重受众本位与参与式 | 第120页 |
| ·应用目标群体策略进行技术推广 | 第120-121页 |
|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中的农民需求 | 第121页 |
| ·除政府推广机构以外,要注重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技术扩散效率中的作用 | 第121-122页 |
| ·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评估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 附录 | 第128-136页 |
| 附件1 | 第128-132页 |
| 附件2 | 第132-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8页 |
| 个人简介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