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7-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 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 | 第8-10页 |
2、 传媒与国家形象研究 | 第10-11页 |
3、 危机传播与国家形象研究 | 第11-12页 |
4、 关于《环球时报》的研究 | 第12页 |
5、 关于日本“3.11”地震的研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 第14-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样本确定 | 第14-16页 |
1、 目标媒体 | 第14-16页 |
2、 时间范围 | 第16页 |
3、 分析单位 | 第16页 |
三、 类目构建 | 第16-18页 |
四、 编码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环球时报》如何报道日本“3.11”地震 | 第19-32页 |
一、 地震报道的逐月分布 | 第19-20页 |
二、 地震报道的版面分布 | 第20-22页 |
三、 地震报道的版位布局 | 第22-23页 |
四、 地震报道的篇幅大小 | 第23-25页 |
五、 地震报道的体裁 | 第25-26页 |
六、 地震报道的对象 | 第26-27页 |
七、 地震报道的主题 | 第27-29页 |
八、 地震报道的角度 | 第29-30页 |
九、 地震报道的态度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环球时报》关于日本“3.11”地震的报道如何表达态度 | 第32-41页 |
一、 版面编排与态度表达 | 第32-35页 |
1、 头版稿件的态度倾向 | 第32-33页 |
2、 头条稿件的态度倾向 | 第33-34页 |
3、 整版稿件的态度倾向 | 第34-35页 |
二、 内容选择与态度表达 | 第35-37页 |
1、 报道对象与态度倾向 | 第35页 |
2、 报道主题与态度倾向 | 第35-36页 |
3、 报道角度与态度倾向 | 第36-37页 |
三、 语言表述与态度表达 | 第37-39页 |
四、 报道态度的具体表现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环球时报》关于日本“3.11”地震的报道中的日本形象 | 第41-46页 |
一、 “衰落”中的第三大经济体 | 第41-42页 |
二、 灾难中坚忍的民族 | 第42-43页 |
三、 “救灾外交”中“被给予的一方” | 第43-44页 |
四、 令人愤怒的“手册社会”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一、 结论概括 | 第46页 |
二、 研究不足 | 第46页 |
三、 讨论与建议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研究中使用的编码表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