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螺混养的生态系统及其机理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鲍养殖现状的概述 | 第10-12页 |
| ·鲍主要养殖种类 | 第10页 |
| ·鲍常见养殖方式 | 第10-12页 |
| ·生态养殖模式的介绍 | 第12-14页 |
| ·使用微生态制剂 | 第12-13页 |
| ·鲍藻套养 | 第13页 |
| ·鲍参混养 | 第13页 |
| ·鲍螺混养 | 第13-14页 |
| ·养殖箱笼上附着的污损生物及防治的方法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养殖箱笼上附着的污损生物的初步研究 | 第14-15页 |
| ·养殖箱笼上污损生物防治的方法 | 第15-16页 |
|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理化因子 | 第16-17页 |
| ·生物因子 | 第17-18页 |
|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第18-19页 |
| ·养殖生态系统的修复及其机制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2章 海区鲍与三种螺混养效果的比较 | 第21-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试验地点 | 第21页 |
| ·混养种类 | 第21页 |
| ·试验用养殖箱笼 | 第21页 |
|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 ·养殖管理 | 第22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2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27页 |
| ·试验期间水质情况 | 第23-24页 |
| ·鲍生长情况 | 第24页 |
| ·各试验组养殖效果的比较 | 第24-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污损生物附着的严重性 | 第27页 |
| ·鲍螺混养对于鲍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生态防除鲍养殖中污损生物的前景 | 第28-29页 |
| 第3章 甲虫螺防除污损生物的研究 | 第29-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试验地点 | 第29页 |
| ·混养种类 | 第29页 |
| ·试验用养殖箱笼 | 第29页 |
|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 ·数据测定及分析 | 第30页 |
| ·结果 | 第30-33页 |
| ·污损生物的总重 | 第30-31页 |
| ·污损生物的统计 | 第31-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污损生物生态防除的进展 | 第33页 |
| ·甲虫螺防除污损生物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4页 |
| 第4章 混养系统中甲虫螺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 第34-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 ·甲虫螺 | 第34页 |
| ·海区挂笼试验 | 第34页 |
| ·对主要污损生物的摄食观察 | 第34页 |
| ·结果 | 第34-36页 |
| ·摄食污损生物的统计 | 第34-35页 |
| ·对主要污损生物的摄食观察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甲虫螺食性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甲虫螺的摄食机制 | 第36-38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8-39页 |
| ·总结 | 第3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38页 |
| ·展望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