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海南野生植物资源及其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11-15页 |
(一) 海南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 | 第11-12页 |
(二) 海南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12-15页 |
1、海南野生植物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12-13页 |
2、海南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二、国外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 第15-20页 |
(一) 国外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的基本情况 | 第15-19页 |
1、美国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 | 第15-17页 |
2、英国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 | 第17-18页 |
3、澳大利亚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 | 第18-19页 |
(二) 国外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的主要启示 | 第19-20页 |
1、野生植物保护法律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 第19页 |
2、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原则 | 第19页 |
3、以生态群聚为单位认定野生植物的濒危情况 | 第19页 |
4、重视公众参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 第19-20页 |
5、对野生植物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大 | 第20页 |
三、海南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8页 |
(一)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20-22页 |
1、缺少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规 | 第20-21页 |
2、缺乏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的专门法规 | 第21-22页 |
(二) 野生植物保护范围较窄 | 第22-23页 |
1、受保护的野生植物范围狭窄 | 第22-23页 |
2、未将野生植物的生境纳入保护范围 | 第23页 |
(三) 野生植物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 | 第23-24页 |
1、野生植物各管理部门职能存在重叠交叉 | 第23页 |
2、没有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该区域林业主管部门的关系 | 第23页 |
3、野生植物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 第23-24页 |
(四) 野生植物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 第24-26页 |
1、公众参与立法分散且简单 | 第24页 |
2、公众参与途径单一 | 第24-25页 |
3、公众知情权缺乏有力保障 | 第25-26页 |
4、公众参与野生植物保护的奖励机制不完善 | 第26页 |
(五) 野生植物保护执法机关的执法权限存在明显缺陷 | 第26-27页 |
1、野生植物保护部门执法权不独立 | 第26页 |
2、受委托执法机关的执法权欠缺合法性 | 第26-27页 |
3、森林公安管辖权无明确法律依据 | 第27页 |
(六) 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责任不完善 | 第27-28页 |
1、处罚的范围较窄 | 第27页 |
2、处罚类型单一 | 第27页 |
3、处罚力度过轻 | 第27-28页 |
(七) 其他制度缺陷 | 第28页 |
1、未建立野生植物定期调查制度 | 第28页 |
2、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 第28页 |
四、完善海南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28-37页 |
(一) 完善海南省野生植物保护法律体系 | 第28-30页 |
1、制定海南野生植物保护专门法规 | 第29页 |
2、制定防控外来生物入侵专门法规 | 第29-30页 |
(二) 扩大野生植物的保护范围 | 第30-31页 |
1、扩大受保护的野生植物范围 | 第30页 |
2、将野生植物的生境纳入保护范围 | 第30-31页 |
(三) 改革野生植物保护管理体制 | 第31-32页 |
1、改横向的管理体制为垂直的管制体制 | 第31页 |
2、合理分工各部门职能和权限 | 第31-32页 |
3、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该区域林业主管部门的关系 | 第32页 |
4、建立野生植物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 第32页 |
(四) 健全野生植物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32-34页 |
1、制定一部公众参与法规 | 第32-33页 |
2、开辟多样化和全程化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33页 |
3、建立公众知情权的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4、完善公众参与的奖励机制 | 第34页 |
(五) 弥补野生植物保护执法机关的执法权缺陷 | 第34-35页 |
1、增强野生植物执法机关执法权的独立性 | 第34页 |
2、使受委托执法机关的执法权合法化 | 第34-35页 |
3、明确森林公安的管辖权 | 第35页 |
(六) 完善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责任制度 | 第35-36页 |
1、将过度消费野生植物及其制品的行为纳入处罚范围 | 第35页 |
2、增加处罚类型 | 第35页 |
3、加大处罚力度 | 第35-36页 |
(七) 完善其他制度 | 第36-37页 |
1、建立野生植物定期调查制度 | 第36页 |
2、完善野生植物生态补偿制度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