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第11-12页 |
| 第2章 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范畴 | 第12-31页 |
| ·对流浪乞讨人员相关概念辨析 | 第12-15页 |
| ·流浪 | 第12-13页 |
| ·乞讨 | 第13-14页 |
| ·弱势群体 | 第14页 |
| ·流浪乞讨 | 第14-15页 |
| ·流浪乞讨人员的厘定 | 第15-19页 |
| ·生存型流浪乞讨人员 | 第16-17页 |
| ·恶意型流浪乞讨人员 | 第17-18页 |
| ·职业型流浪乞讨人员 | 第18页 |
| ·特殊型流浪乞讨人员 | 第18-19页 |
| ·流浪乞讨人员的特征 | 第19-24页 |
|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共性 | 第20-21页 |
| ·城市流浪其要人员的个性 | 第21-24页 |
| ·流浪乞讨人员形成的原因 | 第24-29页 |
|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4-26页 |
| ·形成机制分析 | 第26-27页 |
| ·具体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3章 流浪乞讨人员权利保护的理论分析 | 第31-36页 |
| ·以人权理论为视角 | 第31-33页 |
| ·以正义价值为视角 | 第33-34页 |
| ·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视角 | 第34-36页 |
| 第4章 我国民事法律保护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分析 | 第36-47页 |
|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民事权利保护的现状 | 第36-42页 |
| ·民事权利的保护之法律规范 | 第36-37页 |
| ·流浪乞讨人员的民事权利 | 第37-40页 |
|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的现状 | 第40-42页 |
| ·我国法律保护流浪乞讨人员的不足 | 第42-47页 |
| ·立法滞后,出现法律空白 | 第42-44页 |
| ·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狭窄 | 第44-46页 |
| ·重视政策保护,缺乏程序保障 | 第46-47页 |
| 第5章 西方发达国家流浪乞讨人员权利保护的经验 | 第47-54页 |
| ·英国对流浪乞讨的救助保护制度 | 第47-50页 |
| ·美国现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制度 | 第50-52页 |
| ·关于援助的主体:政府援助起主导作用 | 第51页 |
| ·关于救助的内容:政府建立综合的援助体系 | 第51-52页 |
| ·国外流浪乞讨的救助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4页 |
| ·流浪乞讨人员的权利应给予应有的保障 | 第52页 |
| ·政府应积极应对贫困问题 | 第52-53页 |
| ·流浪乞讨的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需要统筹兼顾 | 第53页 |
| ·要重视解决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 第53-54页 |
| 第6章 流浪乞讨人员民事权利保护的完善与创新研究 | 第54-67页 |
| ·在立法的视角 | 第54-58页 |
| ·制定流浪乞讨人员权利保护基本法 | 第54-55页 |
| ·加强和完善流浪乞讨人员针对性保护的专门立法 | 第55-58页 |
| ·在基本原则的视角 | 第58-61页 |
| ·保障基本人权的原则 | 第58-59页 |
| ·多样化救助保护原则 | 第59-60页 |
| ·特殊保护原则 | 第60-61页 |
| ·在基本法律制度的视角 | 第61-65页 |
| ·建立和完善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权的法律制度 | 第61-63页 |
| ·健全和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利益表达机制 | 第63-64页 |
| ·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司法救助的法律制度 | 第64-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个人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