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7页 |
第一章 水稻纹枯病的概况 | 第8-16页 |
·水稻纹枯病 | 第8-10页 |
·水稻纹枯病症状 | 第8-9页 |
·病原菌分类及生物学特点 | 第9页 |
·水稻纹枯病侵染循环及发生与扩展 | 第9-10页 |
·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抗病品种的选育 | 第10-12页 |
·野生稻抗纹枯病基因资源的挖掘 | 第10-11页 |
·水稻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创制 | 第11-12页 |
·抗病品种的选育 | 第12页 |
·病害的防治 | 第12-15页 |
·农业措施的应用 | 第12-13页 |
·化学防治 | 第13-14页 |
·生物防治 | 第14-15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水稻抗纹枯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数量基因QTL的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概述 | 第16-17页 |
·水稻抗纹枯病遗传研究 | 第17页 |
·水稻抗纹枯病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水稻纹枯病鉴定体系 | 第20-25页 |
·接种方法 | 第21-23页 |
·接种时间 | 第23页 |
·调查日期 | 第23-24页 |
·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7-39页 |
前言 | 第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亲本材料 | 第27-28页 |
·群体构建 | 第28-29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9页 |
·菌系及接种鉴定 | 第2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构建的目标区间/亚区间染色体单片段叠代系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明确qSB-9~(TQ)与qTAC-9~(TQ)的关系 | 第31-33页 |
·确认分蘖角基因qTAC-9~(TQ)左侧不存在抗纹枯病数量基因 | 第31-32页 |
·确定qSB-9~(TQ)和qTAC-9~(TQ)各自对纹枯病抗性的贡献 | 第32-33页 |
·qSB-9~(TQ)的精细定位 | 第33-36页 |
3. 讨论 | 第36-39页 |
·关于纹枯病接种鉴定和各叠代系相对抗感归属的划分 | 第36-37页 |
·关于qTAC-9~(TQ)与qSB-9~(TQ)的关系 | 第37页 |
·关于qSB-9~(TQ)的精细定位区间 | 第37页 |
·抗纹枯病相关QTL的育种利用 | 第37-38页 |
·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Ⅰ TPS法提取水稻核基因组DNA | 第45-46页 |
附录Ⅱ SSR反应体系及扩增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