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 ·DPAL基本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 ·DPAL在高能激光领域的发展定位 | 第19-20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0-2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安排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铷原子物理和光学性质 | 第28-40页 |
| ·基本物理和光学性质 | 第28-31页 |
| ·基本物理性质 | 第28-29页 |
| ·基本光学性质 | 第29-31页 |
| ·铷原子与缓冲气体的相互作用 | 第31-38页 |
| ·谱线加宽与频移效应 | 第31-35页 |
| ·精细结构弛豫效应 | 第35-37页 |
| ·电子态猝灭效应 | 第37-38页 |
| ·铷原子的高能级效应与电离过程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纵向泵浦结构DPAL理论研究 | 第40-64页 |
| ·纵向泵浦结构DPAL理论模型 | 第40-51页 |
| ·DPAL理论建模要点 | 第40-41页 |
| ·理论模型与数值算法 | 第41-47页 |
| ·算例 | 第47-48页 |
| ·与文献中模型的对比 | 第48-51页 |
| ·DPAL理论分析 | 第51-62页 |
| ·DPAL运行机理研究 | 第51-56页 |
| ·主要参量影响分析 | 第56-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大功率窄线宽半导体泵浦源实验研究 | 第64-77页 |
| ·Littman结构单宽面元BAL线宽压窄实验研究 | 第64-68页 |
| ·实验装置 | 第64-6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6-68页 |
| ·基于复合外腔结构的LDA线宽压窄实验研究 | 第68-72页 |
| ·笑脸对LDA线宽压窄的影响 | 第68-69页 |
| ·复合外腔结构实验研究 | 第69-72页 |
| ·基于体光栅的LDA线宽压窄实验研究 | 第72-75页 |
| ·实验装置 | 第73-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纵向泵浦铷DPAL实验研究 | 第77-98页 |
| ·DPAL前期准备研究 | 第77-82页 |
| ·吸收光谱特性研究 | 第77-79页 |
| ·泵浦吸收特性研究 | 第79-80页 |
| ·荧光特性研究 | 第80-82页 |
| ·DPAL实验研究 | 第82-96页 |
| ·实验装置 | 第82-8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7-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六章 高功率定标放大(一)——横向泵浦流动介质DPAL理论研究 | 第98-123页 |
| ·横向泵浦结构在高功率定标放大中的优越性 | 第98-99页 |
| ·横向泵浦流动介质DPAL理论模型 | 第99-109页 |
| ·理论研究发展现状 | 第99-100页 |
| ·理论模型与数值算法 | 第100-107页 |
| ·与文献结果对比 | 第107-109页 |
| ·横向泵浦DPAL理论分析 | 第109-119页 |
| ·温度和泵浦强度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 ·高功率定标放大方案研究 | 第111-116页 |
| ·不同横向泵浦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116-119页 |
| ·兆瓦级横向泵浦流动介质DPAL概念设计 | 第119-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 第七章 高功率定标放大(二)——MOPA结构DPAL理论研究 | 第123-135页 |
| ·MOPA结构DPAL发展概况 | 第123-124页 |
| ·MOPA结构DPAL理论模型 | 第124-129页 |
| ·ASE处理方法 | 第124-128页 |
| ·速率方程组 | 第128-129页 |
| ·MOPA结构DPAL理论分析 | 第129-134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 ·种子光和泵浦光强度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 ·功率提升过程中增益介质尺寸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5-137页 |
| ·主要创新点说明 | 第137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7-139页 |
| 致谢 | 第139-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