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1-20页 |
| ·光化学氧化技术 | 第12-13页 |
| ·湿式氧化技术 | 第13-14页 |
| ·臭氧氧化技术 | 第14-17页 |
| ·电化学氧化技术 | 第17-18页 |
| ·Fenton 氧化技术 | 第18-20页 |
|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20-23页 |
| ·过硫酸盐常见的活化方式及机理 | 第21-22页 |
| ·过硫酸盐活化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偶氮染料废水危害及处理方法 | 第23-28页 |
| ·偶氮染料废水的危害 | 第23-24页 |
| ·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技术概述 | 第24-28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8-3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零价铁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甲基橙 | 第30-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 ·初始 pH 值对 Fe~0/PDS 体系氧化降解作用的影响 | 第32-34页 |
| ·PDS 投加量对降解的影响 | 第34-35页 |
| ·Fe~0投加量对 MO 降解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温度对 MO 氧化降解的影响 | 第36-37页 |
| ·MO 初始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 ·Fe~0/PDS 体系降解 MO 动力学过程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活性炭催化过硫酸钠对金橙 G 的降解 | 第40-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 ·实验步骤 | 第41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 ·溶液初始 pH 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活性炭投量对金橙 G 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自由基淬灭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活性炭重复利用对反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 ·重复利用后活性炭的电镜扫描分析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活性炭催化过硫酸钠降解金橙 G 的动力学 | 第51-61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 ·分析方法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 ·GAC/PDS 体系降解金橙 G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 ·OG 初始浓度对氧化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过硫酸钠投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 ·GAC 投加量对氧化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温度对 OG 氧化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GAC/PDS 体系氧化降解 OG 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