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矿区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主要生态问题 | 第15-35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5-20页 |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气候气象 | 第16-17页 |
·土壤 | 第17-18页 |
·植被 | 第18-20页 |
·研究区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 | 第20-29页 |
·煤矸石问题 | 第20-23页 |
·沉陷地问题 | 第23-25页 |
·土壤质量退化问题 | 第25-29页 |
·研究区环境分区研究 | 第29-35页 |
·分区方法 | 第30页 |
·分区原则 | 第30页 |
·分区指标与结果 | 第30-32页 |
·矿区生态环境区划结果 | 第32-35页 |
3 矿区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集成 | 第35-43页 |
·矿区生态恢复理论 | 第35-36页 |
·恢复生态学 | 第35页 |
·土壤重构理论 | 第35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5-36页 |
·开采沉陷理论 | 第3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6页 |
·矿区生态恢复关键技术 | 第36-43页 |
·沉陷地貌重塑技术 | 第36-37页 |
·土壤(土体)重构技术 | 第37-38页 |
·土壤改良及培肥技术 | 第38页 |
·植被重建技术 | 第38-40页 |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 第40-43页 |
4 潞安矿区生态恢复模式优化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 第43-55页 |
·稳定塌陷区生态恢复模式 | 第44-47页 |
·矸石充填和林、灌、草覆盖模式 | 第44-45页 |
·粉煤灰充填生态恢复模式 | 第45页 |
·集约化生态农业恢复模式 | 第45-46页 |
·水土保持型生态恢复模式 | 第46页 |
·农林渔禽生态利用模式 | 第46页 |
·设施农业建设模式 | 第46页 |
·畜牧养殖模式 | 第46-47页 |
·水上公园生态重建模式 | 第47页 |
·潜在或动态沉陷区生态恢复模式 | 第47-48页 |
·牧草——农田生态复合模式 | 第47页 |
·立体开发模式 | 第47-48页 |
·煤矸石山环境治理模式 | 第48-50页 |
·煤矸石综合利用模式 | 第48-49页 |
·矸石山综合治理模式 | 第49-50页 |
·废弃地生态恢复模式 | 第50页 |
·矿区废弃地林灌草生态恢复模式 | 第50页 |
·村庄废弃地“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 | 第50页 |
·环境污染区生态恢复模式 | 第50-51页 |
·植物净化模式 | 第50-51页 |
·生态恢复模式 | 第51页 |
·家园服务生态恢复模式 | 第51-52页 |
·旅游景观重建模式 | 第51页 |
·生态农庄建设模式 | 第51页 |
·湿地景观建设与生态旅游模式 | 第51-52页 |
·科普园区模式 | 第52页 |
·潞安矿区生态恢复模式空间分布格局 | 第52-55页 |
5 典型例证点实证分析 | 第55-5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55页 |
·生态与环境问题辨析 | 第55-56页 |
·采煤沉陷 | 第55-56页 |
·废弃物压占土地 | 第56页 |
·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配置 | 第56-58页 |
·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 第56-57页 |
·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 第57页 |
·矿区废弃地林灌草模式 | 第57页 |
·村庄废弃地“林果—畜禽”模式 | 第57-58页 |
·模式效益评价 | 第58页 |
·沉陷区经济效益评价 | 第58页 |
·沉陷区社会效益评价 | 第58页 |
·沉陷区生态效益评价 | 第58页 |
·实证基本结果 | 第58-59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59-6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页 |
·不足之处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68页 |
详细摘要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