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

北京部分园林植物减噪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1 引言第10-19页
   ·选题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页
   ·园林植物减噪相关研究进展第11-16页
     ·植物减噪机理研究第11-13页
     ·植物减噪效果研究第13-15页
     ·植物减噪影响因素研究第15-16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第16-17页
     ·研究内容第16页
     ·研究目的第16-17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18页
   ·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噪声控制理论与声学基础第19-29页
   ·噪声概述第19-21页
     ·噪声及其污染第19页
     ·噪声来源及分类第19-20页
     ·噪声的危害第20页
     ·噪声国家允许标准第20-21页
     ·噪声控制技术第21页
   ·声学基础第21-29页
     ·声波的基本特性第21-24页
       ·声波第21页
       ·声功率、声压和声强第21-22页
       ·声级第22-23页
       ·声波的频率和噪声的频谱第23-24页
     ·人的听觉感知第24页
     ·声传播特性第24-25页
       ·反射第24页
       ·绕射第24页
       ·折射第24页
       ·吸收第24-25页
     ·户外声传播第25-29页
3 试验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9-34页
   ·试验地点第29页
   ·供试植物材料的选择第29页
   ·研究方法第29-34页
     ·植物结构特征定量化第29-31页
     ·声源测定第31-33页
       ·数据表述方式第32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32-33页
     ·数据处理第33-34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4-78页
   ·36种阔叶乔木减噪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第34-49页
     ·试验植物结构特征第34-37页
     ·不同种类阔叶乔木噪声衰减能力比较第37-39页
     ·相对减噪量与单株阔叶乔木结构特征及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第39-40页
     ·不同种类阔叶乔木对不同声谱减噪规律分析第40-44页
     ·同一种阔叶乔木不同大小的植株减噪功能分析第44-49页
   ·14种阔叶灌木减噪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第49-58页
     ·试验植物材料结构特征第49-51页
     ·不同种类阔叶灌木噪声衰减能力第51-52页
     ·四个减噪评价量与单株阔叶灌木结构特征及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第52-53页
     ·不同种类阔叶灌木对不同声谱减噪规律分析第53-55页
     ·同一种阔叶灌木不同大小的植株减噪功能分析第55-58页
   ·7种针叶植物减噪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第58-69页
     ·试验植物材料结构特征第58-60页
     ·不同种类针叶树种噪声衰减能力第60-61页
     ·四种减噪评价量与单株针叶树种结构特征及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第61-64页
     ·不同种类针鳞叶树种对不同声谱减噪规律分析第64-65页
     ·同一种针叶树种不同大小的植株减噪功能分析第65-69页
   ·4种阔叶绿篱球减噪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第69-78页
     ·试验植物材料结构特征第69-71页
     ·不同种类绿篱球噪声衰减能力第71-72页
     ·相对减噪量与单株阔叶绿篱球结构特征及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第72-74页
     ·不同种类绿篱球对不同声谱减噪规律分析第74-75页
     ·同一种绿篱球不同大小植物减噪功能分析第75-78页
5 结论与讨论第78-84页
   ·不同生长类型树种减噪功能比较第78页
   ·同一生长型不同种类植物减噪功能比较第78-79页
   ·影响不同类型植物减噪功能相关的树体结构特征和气象因子第79-80页
   ·植物的4个减噪评价量与树体相关结构特征和气象因子间的关系第80-81页
   ·植物对不同声谱减噪规律第81-82页
   ·影响同种类植物不同大小植株减噪功能差异的主要结构特征因子第82-83页
   ·本研究中减噪较好的试验树种第83-84页
6 结语第84-88页
   ·关于减噪林设计的建议第84-86页
     ·科学配置,重视不同种类植物对不同声谱减噪方面的差异第84页
     ·北方防噪林设计应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第84页
     ·合理利用微地形优势增大减噪能力第84-86页
   ·关于园林植物减噪研究的重点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附录:本研究所涉及到的试验树种名录第92-94页
个人简介第94-95页
导师简介第95-96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nHSFA4a基因的表达特性研究及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
下一篇:盆栽多头小菊株型改良的育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