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 文献搜集与综述 | 第10-16页 |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 突发事件 | 第17-18页 |
(二) 应急管理 | 第18页 |
(三) 大部制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基于 SWOT 的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 第20-31页 |
一、 优势分析(S) | 第21-23页 |
(一) 较灵活的应急资源整合机制 | 第21-22页 |
(二) 较低的应急管理机构常态运行成本 | 第22页 |
(三) 较强的协调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 第22-23页 |
二、 劣势分析(W) | 第23-25页 |
(一) 应急机构实体化不足 | 第23页 |
(二) 职能设置科学化不足 | 第23-24页 |
(三) 运动型应急管理取向较浓厚 | 第24-25页 |
三、 机遇分析(O) | 第25-27页 |
(一) 应急预案与应急法律体系初步成形 | 第25页 |
(二) 公民期待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 | 第25-26页 |
(三) 现代国家治理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确立 | 第26-27页 |
四、 风险分析(T) | 第27-29页 |
(一) 应急管理主体部门保护主义倾向严重 | 第27页 |
(二) 应急管理难以有效推行问责制 | 第27-28页 |
(三) 应急管理实用主义导向冲击法治 | 第28-29页 |
五、 应急现状 SWOT 分析矩阵与应急管理大部制的提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应急管理大部制的制度供求因素 | 第31-45页 |
一、 应急管理大部制的制度需求因素 | 第31-38页 |
(一)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需要 | 第31-33页 |
(二)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的需要 | 第33-35页 |
(三)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的需要 | 第35-38页 |
二、 应急管理大部制的制度供给因素 | 第38-45页 |
(一) 国外应急管理模式及启示 | 第38-41页 |
(二) 国内大部制改革的制度红利 | 第41-42页 |
(三) 部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制度创新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应急管理大部制改革的制度障碍 | 第45-57页 |
一、 积淀逻辑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46-50页 |
(一) 历史语境:应急制度变迁的“枷锁” | 第46-48页 |
(二) 初始制度:制度变迁的内生障碍 | 第48-50页 |
二、 认知逻辑与“过渡型”制度定型化 | 第50-53页 |
(一) 制度认知与应急主体的思维定势 | 第51-52页 |
(二) 利益博弈与“过渡型”制度定型化 | 第52-53页 |
三、 同构逻辑与制度供给短缺 | 第53-57页 |
(一) 政府应急职能的选择性履行 | 第54-55页 |
(二) 应急行政权力弹性空间的扩大 | 第55-56页 |
(三) 政府应急动员机制的滥用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应急管理大部制的制度构建 | 第57-71页 |
一、 应急管理大部制的构建原则 | 第57-59页 |
(一) 相对稳定原则 | 第57-58页 |
(二) 回应性调适原则 | 第58页 |
(三) 总体性统筹原则 | 第58-59页 |
二、 应急管理大部制的组织构建 | 第59-67页 |
(一) 应急管理综合性职能模块的构建 | 第60-61页 |
(二) 应急管理大部制的组织设置 | 第61-67页 |
三、 应急管理大部制构建的配套措施 | 第67-71页 |
(一) 健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第67-68页 |
(二) 加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 | 第68-69页 |
(三) 推进应急管理权力合理配置 | 第69-71页 |
结束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